什么才是理想中的工作状态?

如题所述

上周和一个好朋友吃饭,聊到了职业发展规划,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就职于一家央企,很多高管晋升到集团副总级别之后,就会主动考虑换赛道或者下海,而非努力成为集团一把手,原因很简单,当了一把手,就会成为国资委直管的干部,收入大幅下降、权力受到监管、还要承担各种风险,性价比很低。

以前和人聊地产行业的职业发展通道,也有一个很相似的观点,即城市公司总经理的是不是一个好的工作,有人将之奉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有人觉得,当副总的性价比其实比总经理还要高。姑且不论我等屌丝谈论这个话题是不是太膨胀了,就事论事,这些不同的观点,恰好引申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如何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或许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评价体系是什么。

那什么才是理想中的工作状态?分享我的三点感触吧,第一个是干和说的关系,第二个是忙和闲的关系,第三个是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干和说

这些年我一直奉行的做事理念是“行胜于言”,就像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多干、少说,多一些长期主义、少一些孔雀文化。这个过程中也有过一些动摇,身边越来越多的实干家,最后都混成了常驻基层的老专家、而PPT流派却一批批的扶摇直上、大谈各种主义和听不懂的黑话。

我也曾学着改变,让自己更世俗一些,学着去吹牛皮、学着去溜须拍马、学着用什么姿势跪的舒服,后来发现,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个风格,强行改变只会让我更加痛苦。工作本来就很辛苦,如果还需要搭上自己的人格,那我们活得也太卑微了。人还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只能说明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

反思这个心理过程,其实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意愿。老祖宗说“人各有志”,现代人讲“同心者同路”,志气相投才能携手并进、志向相悖只好分道扬镳,你笑他人太疯癫、他人笑你看不穿,各有各的路要走,没有绝对的对错。

都挺好。

忙和闲

工作不会有永远的忙,更不可能永远的闲,大多数的第一关,是如何正视“忙”,比如加班、应酬等,但这一关相对而言,容易攻克,窃以为真正难以克服的是第二关,如何正视“闲”。

个人观点,首先要分析“闲”的原因,是否由个人因素导致的。很多时候,由于行业周期、公司战略、或者工种特征,会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这种情况下,该忙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该闲的时候也要学会修身养性。

但也有一些情况,是由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或者工作状态等原因,就需要仔细审视了。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充实的工作状态,突然闲下来,而且发现别人依然很忙、只有自己不被需要,那种状态会非常折磨,必须得做出改变。

无论忙还是闲,核心是看工作状态是否处于良性的循环,首先要确保大方向是对的,剩下的就是掌握好节奏,张弛有度,方得长远。

工作和生活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感悟。

我曾经是一个所谓的“奋斗者”,工作越忙、我越兴奋、越有成就感,我也一度以这个标准去要求团队成员,但很快就被打脸了。曾经有一位校招生,资质很优秀,成长也很快,但工作一年后辞职了,去了一家事业单位,辞职原因是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可,她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为什么要当一位奋斗者?我就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她让我深刻意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价值观不同、事业观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要为了口号而活,我们都有权利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奉行工作大于生活的原则,也因此让家庭做出了很多牺牲。但随着父辈一天天衰老、小孩儿一天天长大,我才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对于公司我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个体,但对于家庭我才是不可替代的一片天。

于我而言,工作很大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而不仅是物质报酬或者社会地位。最能激发工作热情和战斗欲望的事情,都是于公,能创造价值,于私,能证明自己的,有意义的事儿,换言之,是为了内心的价值观而奋斗,而不仅仅是奖金或者荣誉。

但这些有意义的事情,往往又不是工作的常态,从这个角度,并不值得永远all in到工作中,基于一个健全的人格,其实应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兼顾,虽然无法永远保持下去,但在局部的时间和阶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实没有很复杂,一个单纯的办公环境,同事都是有趣的同龄人,大家一起愉快的工作就很好。还有有个关怀下属的领导,愿意倾听你的想法,及时给予你鼓励,让你有收获和成长。再就是公司福利待遇尚可,最起码让你自己心里平衡,付出和得到成正比。然后便是通勤时间不太长,晚上回家家里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里,饭后陪爸妈下楼遛狗,做好一天的工作总结后安然入睡。

人生并不是所有时间都需要打鸡血般的奋斗,该冲的时候得冲,该停的时候也要停,因为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