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想结婚了?

如题所述

首先,经济发展往往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举个例子,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社会生产率大大提升,以前农耕时代,每一个普通家庭是一个社会经济单元,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个劳动力,几乎所有的人口都能百分之一百地转化为劳动力,可到了工业社会,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工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单位,更加讲究规模效益,工厂就这么产生了,既然生产不再以家庭为基础,能够消化多少劳动力不是根据家庭能生多少个孩子,而是根据工厂能够提供多少个就业岗位。

同时,随着工业社会出现了金融等工具,经济周期周而复始,人们突然发现,等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人口对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是过剩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经历了饥饿、贫穷,自然就学聪明了,作出了更为理性的生育选择,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普通家庭能够获得的资源总是宝贵的,为了让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和更高质量的生活,少生几个并不是坏事。

其次,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结婚、养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父母怎么催都没有用,他们不是真的要和父母作对,而是真的“生不起”。中国人的普遍观念是,结婚之前要买套婚房,生孩子之前最好能有辆代步的车,买房,买车都要花钱,现在大城市的房价,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在居高不下的生育成本面前,年轻人只能望而却步。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些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的年轻人,实际上,70后、80后和现在的90后、00后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70后觉得00后叛逆,没有责任心,不一定真正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我劝大家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批判他人的选择,如果这个选择是大多数人作出的,就说明问题出在了别的地方。

最后,社会发展带动观念的进步,特别是女性观念的进步,导致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的父母辈,政策不让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站出来说,那必须是一件好事啊,社会的资源就那么多,人少了之后,意味着竞争不会那么激烈了,找工作更容易了,人均分配到的资源还能更多一些,没准工资还能涨,这种观念,真的对吗?

很抱歉,你可能想的太简单了,如果人口越少越好,我们国家就不会花这么大力气,出台这么多政策来鼓励生育了,再看看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都因为人口结构的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了人口总量的持续下降,是一件值得关注,并且要花大力气去应对的事情。

要明白这层道理,首先你得知道,人口到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二,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口演变史来看,人口减少对于社会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去过这两个国家的朋友都会有一个感觉,以韩国为例,农村是真的乡村,小城市还比不上国内的县城,即便是釜山这样全国排名第二的城市,高楼大厦也并不多,开车也很少会堵,为什么,因为人口负增长首先影响的,就是小城市。人越来越少,资源就会向人口多的大城市集中,年轻人加快从小城市流出,工厂开不下去了,小城市的发展陷入瓶颈,最终,大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小城市逐渐被年轻人抛弃。

同时,人口减少会拖累人均GDP的增长,日本就是前车之鉴。二战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过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四十年,最辉煌的时候,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到了9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速就开始慢下来了,很多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导致这个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劳动人口的下降,就连新加坡的前总统李光耀也在他写的书中,把日本经济表现低迷的原因总结为人口结构出了问题。

日本、韩国和我们都属于东亚国家,这两个国家人口问题比我们还严重,从他们走过的路来看,人口负增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真实存在,这是一个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来应对的挑战。

第三,人口负增长推高老龄化水平,增加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在欧美国家,1亿适龄劳动力人口,需要社会至少提供2000到3000万个工作岗位,但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是远远不够的,同样是1亿适龄劳动人口,我们需要至少8000万个工作岗位,社会才能平稳运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你知道答案吗?

差别形成的原因在于,我们国内个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在向老百姓的收入转化的过程当中,大部分都被生活的固定开支支配了。其中,最典型,占比最大的就是房贷,只要你有房贷,银行每个月定时催你交利息,你每个月辛辛苦苦赚的几千块钱,交完房贷,就不剩下多少了,因此,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只能过紧巴巴的日子,收入难以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现金流。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想要提高,难度是不小的。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人口持续负增长,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国家财政要供养的老人就越来越多,年轻人数量减少,单个劳动力人口供养的老人就会增加,年轻人身上担子更重了,同时,财政收入每年差不多都是固定的,用在老人身上的钱多了,用在科研和基础设施上的钱就相应变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