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教学反思优缺点

如题所述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发明造纸术的几个阶段,叙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达严密。

说明性文章有一个重要的“原生价值”,即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作为教材文本,这个原生价值还需要转化为教学价值予以体现。因此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及图表,提取相关信息,充分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纸的发明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此外,说明性文章要读懂作者师怎样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的,才能体悟说明性文章思维的精妙,从而让学生对说明性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因此我大胆创设情境,作为任务驱动,贯穿整堂课,激活学生学习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实实在在、又开开心心地走一回。

1、情境创设,激活思维

接受博物馆的邀请,使得整堂课从头到尾,学生们都被这个很新鲜又刺激的任务驱动着。问题抛出,讲解前要做什么?学生回答“确定讲解内容”,教师出示图表,即纸的发明过程的一个时间轴,使得学生顺势梳理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教师发现问题,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区分“改进”与“发明”的不同,在追问“改”在何处,“进”在哪里后,学生自然明白这段话是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构建内容的。思维有多远,你就可以走多远。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课堂总会惊喜不断。

2、图表多用,用出增量

整堂教学活动中,同一图表被使用四次,每次出现都有它不同的意义:用来梳理问题顺序,段意的提炼,图表的完善,时间轴的延伸,体现图表在科学小品文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3、充分实践,激活方法

教师充分地放手,立足于学生的学,把学习时间、空间都还给孩子。在小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合作、充分地展示自我,相互激励,生发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讲解形式。

4、依托活动,用好教材

课文才是真正的资源库。貌似学生一直在实践讲解员的活动,但任何一个手笔都没有离开课文资源。在理解“贡献”的意义时,是用课文的原句解释的,是用具体事例阐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体会造纸术带给整个世界的贡献。万变不离其宗,课文的理解依附于巧妙地情节创设,所有的教学手段更是为了用好教材,立足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