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历史发展

如题所述

大别山为革命老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是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无数热血男儿走上了不屈的抗争道路。长征会师后的8万红四方面军主力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1948年,刘邓总部在天堂寨脚下的九资河召开战略部署会议。从鄂豫皖这片大别山里走出了共和国的无数党的领导人,将军,革命先烈,爱国人士等。从黄冈林家大湾走出一位元帅,从红安县走出了2任国家主席和300多个开国将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大别山一带自古以来地灵人杰,英雄辈出。一代名相孙叔敖,施教于民、布政以道,兴修水利、厉行法治,助楚庄王称霸天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开发东吴,治理水患,是上海、苏州等地人文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率5000弟子开发闽南,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宋朝宰相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界之泰斗;一代文豪何景明,为“前七子”的领袖,名播全国文坛;祖籍光州固始的郑成功将军,收复台湾、英勇抗清,是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和植物学名著;清代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成为当时的学术泰斗。
大别山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 1920 年,高语罕就受陈独秀委托回安徽从事建立党团组织工作,其编写的《白话书信》是安徽省最早、最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1922 年,安徽寿县就成立了党小组。1923 年,寿县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这是安徽省及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大别山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三省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是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1948年,刘邓总部在天堂寨脚下的九资河召开战略部署会议。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毛泽东派遣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开始南下,而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配合,刘、邓率4个纵队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然后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这时刘邓果断做出决策,抛弃所有重型武器装备,自断后路,全速前进。17日,刘邓大军胜利通过黄泛区。此时蒋介石突然意识到,刘邓大军此行并非小股共军南串,而是针对大别山有备而来,他们一旦进入大别山,毛泽东打南京武汉如探囊取物,这时蒋介石迅速集结大批军队围追堵截,但为时已晚,从24日夜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隐身于大别山了。
此段故事史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关于此举对国共二党和未来中国的意义,也许当时只有毛泽东和蒋介石二人知道。事实上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共二党的战略均势随即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国民党统治区日益缩小,共产党的则日益扩大,此后仅二年时间,就结束了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而一代伟人邓小平也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