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总收入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后的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个人所得税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费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
一般是年,因为现在都说几几年的人均可支配输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了家庭总收入、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等。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含义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个统计上的概念,它和居民收入是有差别的。通俗地讲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就是从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了缴纳给国家的各项税费,扣除了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余下的收入。扣除的这些缴纳是按照国家的税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住户必须缴纳的。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哪里查
可以登录所在地统计局官网查询本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步骤如下:
1、百度搜索框输入【北京市统计局】(这里以北京市为例,其他城市类似),点击搜索。
2、在搜索结果中选择带有官网字样的网址,点击进入【北京市统计局】官网首页。
3、在【北京市统计局】官网首页,顶部任务栏找到【统计数据】项。
4、点击【统计数据】项,进入【统计数据】页面。
5、在【统计数据】页面找到【月/季度数据】下的【居民收支】项。
6、点击【居民收支】项,就出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了。
7、然后点击【1季度】,就是详细数据。
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哪些内容
1、家庭总收入
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
(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2)经营性收入,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2、个人所得税
指调查对象被扣缴的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等个人所得的税款
3、社会保障支出
指调查户家庭成员参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中由个人交纳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职工所在单位交纳的那部分社会保障金。具体包括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的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个人交纳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4、记账补贴
指调查户因承担记账工作从统计部门、工作单位和其它途径所得到的现金。不包括实物部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烈士褒扬条例》第十一条
烈士褒扬金标准为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死亡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方法》第六条
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并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