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窑青花瓷特征

如题所述

1. 造型:清代青花瓷在造型上继承了明代的风格,并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特色,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祭祀用器包括炉、瓶、净水碗、杯和盖罐等,其造型单一,大盘常常出现双层底的设计。晚明的筒状炉在顺治时期演变为钵式炉。
2. 工艺: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对粗糙,修胎不够精细。器物底部露胎,常见跳刀痕迹和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特点是外足较高而内底较低,这种工艺仅在顺治和康熙时期出现。
3. 胎釉:胎体结构疏松,瓷化程度相对较低。
4. 青花:青花料的使用以回青较少,石子青较多。顺治早期的青花颜色较暗,晚期则转为浓艳并带紫色。顺治时期多采用酱口,这一特点在康熙时期得以延续,到了雍正时期减少,之后则不再出现。
5. 纹饰:相较于明代的写意花卉和云龙纹,清代青花瓷上的山水画呈现出了“四王”的笔意,运用了皴法技巧。绘制龙凤时留白边,画石则表现为瘦削玲珑的形态。花卉叶子旁边常题诗,这一特点从顺治延续到康熙初期。例如,在画梧桐叶时,旁边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敏袭”。个别作品还题有“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的诗句。
6. 款识:款识包括“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以及“大明顺治年制”,后者可能是工匠反清情绪的体现。祭祀用器多采用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而伪托款则常见楷书的“嘉靖”、“万历”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