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词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学什么?

如题所述

动词用的最好的中文作家是谁?毋庸置疑,唯阿城。阿城是谁?莫言曾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梁文道如果听说你不知道阿城,就会非常惋惜地说:“你没有听过阿城讲故事?哎呦,那真是太遗憾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阿城发表了震动中国文坛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当时凡是读书人,嘴里无不喊着阿城的名字。

随后阿城写了《遍地风流》,筋道的语言,奠定了他在汉语写作届的塔尖地位。在《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中,他坐谈古今,对国外见闻信手拈来,渊博的知识和力透纸背的道理让人无不叹服。

王朔读了他发表在《收获》的文章这样说,“他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动词是什么呢、他的语言精当简洁,回归质朴,常只有一两字,却胜过千言万语。用好了绝不啰嗦,干净漂亮,力透纸背。

以《峡谷》为例,全文1300余字,简洁也简单,无关情节,写的也只是一种存在,一种状态。用的动词新颖、精准、有张力。一个“挤”字,一个“浮开”,拟人手法,人们常用动作,然而他却别出新意,将施展动作者变为是光和气。“熏”,“颤”是通感,整个环境的渲染和震动,一种非常陌生的使用感。“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则把抽象的世界你拟化为人,世间万物也拟化为人,用多舌来比喻响动。

阿城的语言就是这样,短,但有力、有劲、有节奏,句短但义长,并不因为短小就失掉了内涵,反而可以营造一种更加生动的效果。104个字里面,一共15个动词,其中8个动词写得精妙。“肋骨一根根动着”,用一个“动”字,就把手伸到后背挠痒,肋骨在皮肤下面耸动的情形表现出来;新开封的烟填塞地非常紧密,要抽出其中一支,很费劲,而大家尝尝会倒着烟盒,借助惯性将烟支凸显出来,一般也是老烟杆儿才有的动作;“舔”字凸现出王一生在很久没有抽烟时得到一根烟的珍视。“支”一方面显得王一生的瘦,另一方面表现其重心压在胳膊肘上吞云吐雾;浑身“荡”了一下,就是哆嗦、抽筋的一瞬间,活灵活现表现在眼前,让人对这种舒爽的感觉会心一笑。再说说他文章中的节奏感。用阿城自己的话来说:“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他的文字,直追古人,动词有古意,短句用得好极了。如他自己所言,他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不是为了断句,而是为了在节奏上起作用。

阿城在一个访谈中就说过:“标点符号在我的文字里是节奏的作用,而不是语法的作用,当我把‘他站起来走过去说’改成‘他站起来,走过去,说’,节奏就出现了

节奏与速度是两件事情;节奏是类型,譬如两拍子、三拍子,所谓快慢指的是速度。我看任何一个艺术家,通常是去找他的节奏性;速度可以很快发现,但是节奏性比较难发现,每个人的节奏形态不一样,有的人虽然是三拍子,但其中带有切分音,这常是西方的方式,而中国语言是以四分之四拍为基本,所以我们的成语都是四字言。若我把四个字四个字拆解成三个字,一个字,接着又是四个字,文字本身,而非内容本身,就有意义和美感了,或说才刺激了我们的美感。 ”他的文风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比如《红楼梦》和《三言二拍》。

诸如传统四大名著的语言特点,虽不事雕琢,大体上却言简韵深,而阿城的小说也一样。在他的文字中看不到冗长、繁杂、错乱,大都短小精悍,用逗号隔开,文白参半,表意精准。 

这种从容平和叙述风格 ,不就是就是来自古代诗词歌赋、话本小说的神韵吗?另外,我国传统诗文历来讲究“炼字”和“推敲”,古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今有阿城“字句练达诗韵奏” ,写人状物惜墨如金,他不会把话说透, 仅着一个字或几个词就把自己感觉写到极致,写到形神毕肖,充满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

阿城的作品刚出来时,王蒙曾这样说过:“我久没见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异于现时流行的各家笔墨 , 但又不生僻”,如今三十四年过后, 阿城小说的语言依然符合当下的审美,甚至高于当代的文字美感,现代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写出这种充满古典诗意的美感了。

在这里遇见美好的自己   微信公众号【洛洛莉ya】 ID:luoshuxy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