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很难统一,从中世纪到现在?

如题所述

 1.中欧河流的走向。
  河流走向怎么会和历史统一扯上边呢?且听岱岱慢慢道来,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是东西走向的,而欧洲的两大河流莱茵河和多瑙河是南北走向的,因为大气环流,东西走向的河流是整段整段进入雨季的,而南北走向的河流多瑙河和莱茵河是一段一段进入雨季的。因此东西走向的河流更容易发生洪水。
  而在古时治水是浩瀚工程,需要集中大量人力和物力,非一个区域的人们能完成,必须由许多区域统筹兼顾,这样就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
  比如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就是治水的大禹儿子——启建立的。魏特夫在其所著的《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在东方国家,由于治水以及管理水利工程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是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黄仁宇也持此观点。
  这是古代的中国和拥有定期泛滥的尼罗河的埃及,能成为最早出现统一国家文明的地区的原因。
  欧洲莱茵河与多瑙河既不是整段进入雨季,而且方向完全相反,各奔东西。河流是文化的摇篮,背道而驰的河流将形成不同的文化,欧洲放射状的河流必然形成放射状的发散的多元的文化,而没有严重水患又无法联合凝聚分散区域的人力物力。这也是欧洲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深层次地理原因。
  2.地理完整性
  如果说治水的需要是统一的基础,那么地理的完整性则是统一的前提。
  你看,欧洲地理就很破碎,被众多山脉河流切割为若干小块,各国林立,德国要不是出了俾斯麦,德意志在近代还是一百多个诸侯国家在打群架。相比较中国,两大农业核心区,中原与江南,本身就距离不远,加上后来联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中国的核心区已连成一块铁板。
  另外,欧洲的心脏部位,刚好耸立着阿尔卑斯山,这让欧洲很难出现一个强大的具有绝对优势统一欧洲的势力。而中国的关中与河北,都是有高屋建瓴的王者之地,秦汉据关中而定天下,元清占河北而平九州,而在欧洲,你要平定西班牙,得翻过比利牛斯山,要打进巴黎盆地,得先上阿登高地,想在意大利加冕,先去阿尔卑斯山看看雪,没有一个地理单元有高屋建瓴的地理优势来整合欧洲。
  
  欧洲地理图,破碎性结构,应着那句话:国破山河在
  地理的破碎性导致了欧洲没有关中河北这样的易于统一的王者之地,核心区的不连贯性导致了即使艰难统一后也难以维持。
  3.撕裂统一的外力作用
  历史上一直分裂的欧洲人,不是没有奋起过来追求统一,拿破仑与希特勒差点就成功统一了,但最终仍是功亏一篑。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欧洲左右两边的英国与俄罗斯,他们的国家利益就都不允许一个统一的欧洲存在,欧洲统一最大的悲剧的就在于此——他好不容易克服万难的统一,要面对英国与俄罗斯两个方面的外力撕裂。
  俄罗斯方面,东欧平原一马平川,历史上不仅一次的成为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黄金大道,俄罗斯崛起后,战斗民族属性,国土大资源多,战争潜力深厚,对领土有天然的征服欲望,虎视欧洲,因东欧无天险阻挡,欧洲对于俄罗斯人怀有天然的恐惧,直至今天。
  英国方面,英国与欧洲隔着个不远不近的海峡,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一直拥有全球上最强的海洋力量,并长期奉行大陆均衡政策(大陆均衡的主要内容是使欧洲大陆的各强国的实力均等,以达到他们之间能互相牵制的目的。如一战德国战败,实力大减,所以英国就不主张大程度的削弱限制德国,以防法国无人牵制,成为欧洲霸主)这让欧洲对英国咬牙切齿却又望洋兴叹。
  
  欧洲地图就像一个倒地的人,英国压住了欧洲的头,俄罗斯在后面爆菊
  中国不是没有撕裂统一的外力存在,北方军事强悍的游牧民族就长期是中原政权的梦魇,但相对于欧洲地处英国俄罗斯的左右夹击中,游牧民族长期只有北方一个进攻方向,中国只需要单方面而无后顾之忧,这让中国的压力比欧洲轻的许多许多。
  就是时光推移到了现在,欧盟东边和普京因为乌克兰问题闹的硝烟弥漫,西方因英国脱欧军心不稳,历史验证了,这两个方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欧洲致命的软肋。
  of course,关于欧洲为何没有像中国一样统一,不仅有地理方面的原因,还有语言,社会类型,宗教文化等等各方面因素,这个有时间再和大家聊。但毫无疑问的是,先天性的地理因素如同一个人的先天禀性,也是起了决定性并明显性的的先决作用的。本人学力不逮,列出以上三点,供大家参考建议,谢谢。
  (扯远一点,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几乎统一欧洲后都要先和俄罗斯毛熊开战,而不是先选择英国开打呢?
  参考中国历史,朱元璋打天下时候,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当时朱元璋人马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再与陈友谅决战,刘伯温反对并说,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是“自守虏”,不足虑,陈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陈友谅处于我们上游,有战略优势,咄咄逼人,如果我们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进攻我们,我们到时就有两面作战的风险.
  打陈友谅,“自守虏”张士诚他就不敢来夹击我们,“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最终朱元璋采纳刘伯温建议,成功扫灭两者,进而底定天下。
  同理,俄罗斯就是希特勒的陈友谅,英吉利则是张士诚。希特勒拿破仑如果选择先打英国,英国有强大海军,急切难以一时打下,俄罗斯就会进攻让拿破仑和希特勒处于危险的夹击。而英国是商业社会且无强大陆军,困住不管,一心解决俄罗斯,英国不会也不敢夹击,拿破仑希特勒就可以复制朱元璋的成功了。
  这也是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能成功的原因,34万盟军如果希特勒吃掉了,很难说英国控制不住国内民众的情绪与舆论,要和希特勒火拼,而希特勒计划是1941年闪电战苏联,不能两线作战,为了让英国当好“自守虏”,才有了生命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同样的,为什么德国闪电战苏联前期能那么顺利,歼灭受降苏军200万,一方面是闪电战战术运用的成功,另一方面,苏联那些军队,当时都是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根本没有做好防御的准备。苏联和陈友谅一样,“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也就是说德国如果不先下手,苏联的钢铁洪流就会先挺进欧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