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为什么不车改

如题所述

1、各类事业单位车改标准难以统一
首先,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之间或内部,都没有统一的车改标准。事业单位自身分类改革尚未完善,公车改革在其中的尴尬地位显而易见。
其次,标准统一后车改成效减弱。三类事业单位若都按照货币化模式进行车改,不仅庞大的事业单位职工导致巨额财政负担,不能降低行政成本,而且大大的阻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三类都实行集中管理模式,那么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将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降低效率,产生不公情绪。
2、车改与事业单位其他改革的制度摩擦
近年来,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各项制度频出,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等等,公车改革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甚多,尤其是单位的主要掌权者利益。
第一,事业单位货币化的公车改革,与职工个人贡献相矛盾,使得工资制度没有与其个人贡献和人力资源市场中“影子价格”相对应,与正在推行的绩效工资制度摩擦升级。
第二,事业单位公车补贴有失公平,对于在事业单位拥有签订合法合同,却不在编制岗位的职工没有体现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事管理制度的施行。
3、内部管理式车改矛盾激化,缺乏监督
首先,公车改革属于公共问题,不应该仅仅作为内部管理由上而下的改革。
其次,在否定公众力量的前提下,内部管理形式的公车改革缺乏专门的机构监督,使得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在监管上存在漏洞。
4、车改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中寸步难行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分类改革的追求方向,事业单位真正从事公益事业,实现公益目的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而公车改革的“公”体现了公共性与公务性,两者是相互违背、相互背离的关系,但是车改不可逆,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两者必须在同一环境下碰撞,同时缺乏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显然都寸步难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