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如何发散思维高中数学如何才能做到一题多解

如题所述

从不定积分的一题多解浅析高等数学的发散思维

龚友运

(华南师范大学

增城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363)

摘要:发散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立体思维方式,是创造性的核心.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以计算不定积分的“一题多解”为例,给出发散思维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一题多解;不定积分

发挥典型习题功能  åŸ¹å…»å‘散思维能力 

心里学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一种,它是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去解决某一问题的前提”。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莫过于在典型习题的“选、挖”上下功夫,也就是精选习题,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结构,通过对习题展开全方位的探索,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下面以两道习题为例,进行一次有益尝试。 

一、典型习题 

例1、求证:A(3,1)、B(-2,-3)、C(8,5)三点共线。 

思路一:不难作出图形,由图可知,要证三点共线,只要证两线段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依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得证。 

思路二:由分比知识,看是否有一点是其它两点确定的线段的分点,事实如此。

∴θ=0,故A、B、C三点共线。 

思路七:求出经过两点A、B和A、C的直线方程,由两直线重合的充要条件,可知三点共线。 

因为经过A、B的直线方程是4x-5y-7=0,经过A、C的直线方程是4x-5y-7=0,由两直线重合的充要条件知:AB、AC两直线重合,即A、B、C三点共线。 

思路八:利用复数知识,求得A、B、C三点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复数分别为:

二、小结与启示 

通过上以两道题的解答,不难发现,第一题的每一种思路较简单,但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把《解析几何》中的直线部分知识都用上了,也沟通了各知识点的联系,拓宽了学生解题的思路。第二题的解法思路较抽象,既要启发学生从宏观上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上入手,既要以被发现的问题为突破口,也要把思维视角进一步放开,帮助学生点拨,开启学生思路。这两道习题均发挥了习题的功能。所以,我们只要精选习题,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结构,牢牢抓住习题的功能,对习题展开全方位的探索,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7

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初中几何难学是绝大多数学生暴露出的短板和障碍,但凡遇到数学考试每张试卷的解答题(也就是俗称的大题部分)都会有几道几何题。那么初中几何难吗?对于不会的孩子来说,当然是难的!而对于喜欢几何的同学来说,却又是乐在其中了。

几何题的解答通常都需要通过动手作图来进行解答,而几何题考察了学生们空间构想能力以及几何模型的掌握能力,通常一道题目文字不多配上几个简单图形的几何题,让大多数学生苦思不得答案。但凡有一定难度的几何题都离不开辅助线的构造,能够正确地做出联系已知和未知的辅助线就能轻松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一些学生觉得几何题很难,完全没有头绪,一些学生却觉得很简单的关键原因了。而作辅助线的依据就是我们平时学过的基本图形中包含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判断等等。

对于学生想轻松做好几何题,在日常学习中是需要下功夫的,几何题让学生束手无策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解法单一,思维不够灵活,即使遇见了相似的题型也无法解答。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一题多解。下面为大家介绍一道初中经典几何题多思路解答的例子。

教材原题(人教版八下第69页14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利用△AME≌△ECF(ASA),易证AE=EF.

经典变试题: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求证:AE=EF。


法一:如图1, 在AB上取AG=EC,由△AEG≅△EPC(ASA),可得AE=CP。

法二:如图2,在AC延长线上取CG=CP,由△ECP≅△ECG(SAS),先得∠G=∠P=∠EAC(蝴蝶△),可得AE=CP。

法三:如图3,在AB延长线上取BG=BE,由△ABE≅△CBG(SAS),先得AE=GC,且AE⊥GC,再证平行四边形GCPE(两组边分别平行),可得AE=CP。


法四:如图4,作EG⊥BC,交AC于G,易得△AEG≅△ECP(ASA),则AE=EP。

法五:如图5,作EG⊥BC,与PC的延长线交于点G,由△AEC≅△EGP(AAS),可得AE=CP。

法六:如图6,作PG∥CD,EG⊥AC,PH∥BC,易得EC=HP=GP,∠ACE=∠G,∠AEC=∠EPG,再证△AEC≅△EGP,则A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