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有静变之兆也说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那是因为人们在还不知道大气运行规律的时候,觉得风云变幻不定,不可捉摸。

但几千年以来,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变幻的风云,摸到在不定的变幻之中有它一定的规律。编成谚语就称之谓农谚。现在广大的气象工作者分布在天涯海角,用各种仪器设备,星夜不停地观测。又把各地同一时刻观测到的现象画在一张图上。这就是一张张的“天气图”。人们逐渐地看清了天气的本来“面貌”。慢慢地摸到了它的一些“脾气”。于是天气预报就越来越准确了。
但认识过程远远没有完结。天气还有时爱发点突然给人类一点灾害性天气“瞧瞧”,人们对此也并不是每次都能预测到,因此要想摸清天气的“脾气”,最后达到控制天气、改造气候这一人类的理想,就需要弄清楚大气运动的规律,这就需要研究大气环流。那么,什么叫大气环流呢?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里的大气运行现象。范围有多大呢?从地面垂直向上有几万米。水平方向则包括整个的地球表面。在这么大的一个范围里空气不停地运动着,随着这些运动发生着风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形成各地冷热干湿等不同的气候条件。
1.大气环流的模拟实验
大气环流模拟实验的目的就是把大气运行的主要现象在实验室里重新显现出来。影响大气运行的因子是错综复杂的。在实验室里可以逐个地改变每个因子,便于找出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因而模拟实验对大气环流的研究说来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在实验室里模拟出大气环流来呢?用科学语言来说就是模拟实验应当满足哪些“相似条件”呢?

广大读者都知道飞机模型。要做得象,比如翅膀吧!不能做得太短,也不能太长。一般模型飞机总是比真飞机小,怎么会太长呢?会的!假如真飞机翅膀和机身一样长,而你把翅膀做得有机身的1.5倍甚至2倍长,那就太长了,一看就觉得不像”。这就是说要做得“象”,各部分尺寸要“成比例”。比方翅长与机身长的比值要做成1,而不能做成1.5甚至2。这个拿机身长比出来的翅膀长度是个“数”。是没有“因次”的,它的单位是机身长度的“倍数”,科学语言称它为“无因次长度”。机身长度就称之为“特征长度”。也就是说模型飞机要做得像,各部分的“无因次长度”要做得和真飞机一模一样。模型的无因次长度做得和原型样就称之为模型与原型几何相似。
我们采用流体模拟的实验方法。为了使模拟实验做得像,首先要满足几何相似。此外还要满足边界条件相似和动力相似。这里边界条件好理解。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一般总是发生在有限空间与有限时间里的。那么空间就有个“边界”,时间也有个“开始”。因而“原型”初始时刻的状态与边界上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在“模型”里也应当同它相似。

动力相似指的是什么呢?就说大气运动吧!大气经常受到浮力的作用,空气一受热就要膨胀变轻而上升,反之则下沉;还受到涡旋粘性力的作用,使正在运动的空气慢慢停下来;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气流在北半球总是向右偏。还有许多其他的力。在大气运动的模型里这些力也应当与原型(实际大气运动)里的力相似,而和几何相似表示方法一样,把这些力组合成为“无因次数”。
要求模型里的无因次数与原型的这些数相同。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是三种力,那就是浮力、涡旋粘性力和地转偏向力。我们用两个无因次参数来表示。一个是代表浮力与地转偏向力之比的数,称为热力罗斯培数,以Rot表示;一个代表地转偏向力与粘性力之比,称为泰勒数,以T*表示。动力相似就是要求模拟实验中的Rot数和T数与原型一致。

作为大气环流模拟实验而言,其设备的关键是要在实验室里能模拟出地转偏向力来。这就需要做一个转台,把实验装置放在转台上来模拟地球的转动。而地球的转速很稳定,这就要求转台也转得很平稳。读者在封面上看到的设备就是我们做大气环流模拟实验的转台。实验时人也站在转台上同实验装置一起转动。
大气环流模拟实验的实验区为一平底的玻璃圆盘,里面放上一定深度的水模拟整个北半球的对流层大气圈,用水模拟大气流体。在实验盘底中心镶一扁平圆盒,盒内可用循环冷水以冷却盒面,用它来模拟北极冷源(即模拟北极地区从空气中得到热量)。以前曾用圆柱形小水杯来模拟北极冷源。在实验区外围设一水槽,装上热水模拟赤道热源(即模拟赤道地区地面给空气热量)。

温度变化用微型半导体热敏电阻作为探头来测量。再用相应的记录仪器,将其变化情况记录下来。风速,以水的流速来表示,怎样测量呢?水是无色透明的,为此就在水里加上一些直径为0.5~1毫米的乳白色塑料小球作为示踪物质。而小球密度略比水大,便在水里加上适量的甘油,使甘油水的密度同塑料球一样,这样塑料小球就完全悬浮在水中随着水运动。让光线通过一条狭缝成为一个薄片,照亮实验区里一个薄层。室内的其他光线都挡掉,这样只有光片里的小球被照亮。用一架照相机做长时间的曝光,小球在底片上被照成一条线。线条的长度就代表了这一点的风速大小。如果把曝光时间分成不同长度的两段,那么“风向”也就被测定出来了。这称为“暗场照相法”。改变片光源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不同剖面上“风速”的分布。
2.模拟实验的用途
过去曾从天气学角度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最近几年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对这个问题就弄得更清楚了。我们用一个同实际高原成比例的半椭球体作为青藏高原模型。拿在手上的那个红色的半椭球就是高原模型。在高原的表皮内埋有电阻丝,接通电流后就模拟夏季青藏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实验证明,青藏高原夏季加热对东亚环流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夏季东亚环流的形势是怎样的呢?分析一下天气图就可以看到,夏季青藏高原上空100毫巴(约相当于拔海16000米高空)总存在一个大高压,称为青藏高压;在500毫巴(约相当于拔海5500米高空)总存在一个热低压。从模拟实验中可看到,这主要是由于耸立在对流层中层的高原加热作用所造成的。这种加热作用使得对流层中、下层由于热空气上升周围空气向这里补充,因而产生强烈的辐合;而上层由于热空气上升后造成堆积,因而产生强烈的辐散。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北半球辐合区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低压;而辐散区形成顺时针旋转的高压。并由此形成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的一些主要特征。例如高原上空西风带的北移,高原南面东风带的建立;季风经圈环流的形成;西南季风的形成;高原东侧切变线的北移等。另外从模拟实验中还可以看到高原表面的加热总是通过一个个脉冲的形式往上输送的,而不是大面积均匀平稳地往上输送的。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总之实验证明了夏季高原的加热作用是东亚大气环流的个重要因子。所以随着季节的变化,高原的加热条件也发生变化整个东亚大气环流也相应产生巨大变化。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不是地势越高越冷吗,怎么说是高原有加热大气的作用呢,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空气不是被阳光直接加热的,空气对可见光来说是透明的,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其热量主要加热了地表,而后由地表传给大气。因此,在高原地表面的空气由于直接接受地表的热比平原地区在同一高度的空气接受的热量多,因而气温也高,从而对大气环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近,我们又做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模拟实验。副高我国夏季的天气影响极大。可是由于它地处太平洋上,观测资料十分稀少,以往人们对它的形成与三维结构的了解很少,因而预报也比较困难,然而通过一年多的模拟实验,使我们初步弄清了“副高”的结构与成因。这对于“副高”的天气预告将会是十分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你所看到静止的物体其内部分子不止运动,也随地球自转不止运动。
而这运动积累到一定数量终会从量而到质的变化,即静的物体始终有动的形兆在其中,且最终都会发生质变
第2个回答  2020-10-22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在衍变中进化或者退化的。强者更强,弱者因不适合生存条件,而最终被淘汰(很多物种被灭绝)就是世界的进化史,也是人类的进化史。
从表面看,世界是静止的,没有什么变化,从长远看,山川河流都在改变自己的模样,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事情也是如此,人类掌握和不断提高生存技能,人类的生命就会延长。人类用知识和技术,可以让静态物质产生烈变,就可以给人类造福(原子能发电站)事情也是如此,没有人去评论它的对错,就会静止在那里一成不变。如果有人去挑逗,就会引起狂风巨澜。
第3个回答  2020-10-22
生有贵人多助,所以长能逢凶化吉,一车出外,旅行君集客逢贵人而画平安问公明有贵人提拔制造问婚姻,只要没人出面,婚姻可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