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呢?

如题所述

楚汉之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刘邦阵营有萧何、张良、韩信,项羽阵营有范增。据《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对楚汉之争做过总结,他认为他之所以胜,在于能用“汉初三杰”,而项羽之所以败,在于有一个范增却不用。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高度评价让范增的知名度大涨,但实际上范增作为一个谋士,水平到底如何呢?总的来说,范增是一个优秀的谋略家,却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项羽不信任他并不完全是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造成的。接下来,我将从其政治军事才能和个人性格两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军事才能:眼光毒辣,能对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

范增的才干非常值得肯定,具体体现出来就在于他的眼光极其毒辣,能够对未来的形势做出精准的预判。

在刘邦西入灭秦之后,范增就敏感的预测到了天下形势的变化,在灭秦之前,天下间的诸侯是同盟、是战友、是合力灭秦的好兄弟,可是秦朝一旦灭亡,诸侯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对手,变成了竞争者。刘邦被人称之为“长者”,宽厚仁和善于收买人心,同时又是第一个入关的诸侯,可谓是占尽先机,因此范增认定刘邦会是项羽最大的阻碍。

项羽因为刘邦封堵函谷关一事而决定攻打刘邦,范增就称刘邦头上有天子气,目的就是为了坚定项羽攻打刘邦的决心。那么此时打刘邦有什么好处呢?刘邦封堵函谷关,阻拦天下诸侯,一是以寡敌众,二是失了天下大义,此时攻打刘邦可谓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师。

虽然由于项伯泄密导致这次战争没能爆发,反而转为了鸿门宴,但范增老辣的目光依然得到了体现,其识人之准可见一斑。

另一件体现范增政治军事才能的事件发生在刘邦彭城之败后,项羽一路追击刘邦,刘邦一直退到荥阳才稳住阵脚。刘邦采纳郦食其的提议,据荥阳之险,取敖仓之粮,终于勉强守城,但项羽多次断刘邦甬道(运粮之道),刘邦实在无力坚守,准备以荥阳以西为汉,与项羽共治天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

项羽已经同意了刘邦的求和请求,但范增却坚决反对,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录了范增所言。大意就是说,此时正是汉军虚弱的时候,如果此时不将其彻底击溃,那么以后必定会后悔。项羽于是拒绝刘邦的求和,继续楚汉之争,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事实证明,范增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预判,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此时的楚军面对汉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一切继续这么发展的话,汉军可能真的就被楚军彻底消灭了,但关键时刻,范增负气离去了,这就和他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有关。

性格特点:妄自尊大,不懂为臣之道,故为君主所疑

陈平用离间计使得范增不被项羽所信任,这个离间计是怎么样的呢?项羽使者到时,陈平准备好酒好肉,待到使者说出自己是项王手下时,陈平就佯装大怒的说,“我还以为是范将军的使者呢”,随后就把好酒好肉撤了,然后端上来一些很差的食物。使者受了羞辱自然就将这些事情向项羽倾诉,于是项羽就不再信任范增了。

那么陈平的这个离间计到底如何呢?就《史记》上的描述来说,这实在是一场拙劣的表演,项羽但凡认真思考一番也不至于被离间,这说明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已经有了裂痕。

时间回到鸿门宴上,刘邦从小路逃跑之后,张良将礼物献给项羽、范增,并转达刘邦已经回军营的消息。范增此时的表现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有较为细致的记载,范增把张良献的玉斗放在地上拔剑斩破,然后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里的“竖子”说的是项庄,但实际上范增却是在指桑骂槐,联系到他在鸿门宴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而项羽不为所动的情况来看,他是在埋怨项羽。可值得注意的是,刘邦虽然已经走了,但张良还在,范增如此破口大骂,第一是不给项羽面子,第二是把君臣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外人眼中。

也就是说,范增是一个很容易意气用事的人,他在情绪控制方面非常欠缺,没有给到项羽足够的尊重。身为项羽的手下,却不把项羽放在眼中,他的这种表现能让项羽安心吗?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时,有嘲讽项羽之意,但若范增这样一个不懂“人臣之道”的家伙在他手中,他敢放心大胆的启用吗?恐怕也不见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范曾的水平是很高的,在当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谋士,但是奈何与项羽是一个只会打仗,而没有政治眼光的人,耽搁了范曾的智慧。
第2个回答  2020-12-17
其实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属实一般,他和其他的谋士相比,我觉得是太差了一些。
第3个回答  2020-12-17
其实范增的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心思缜密,考虑事情非常全面,确实为项羽出了很多好的谋略,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4个回答  2020-12-17
范增的谋略水平是和张良不相上下的,是一个智计百出的人物,多次有机会击败刘邦,却都被项羽给当耳旁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