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从产品层面应该怎样分析

如题所述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来了解更多有关客户的信息,因为了解客户的需求对于构建有用的产品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进行客户访谈,进行调查并检查产品内分析。我们从产品分析中收集的数据告诉我们用户如何实际使用产品-而不是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认为自己在使用产品的方式,甚至我们认为他们如何使用产品。

  作为PM,诸如“用户每天花费多少时间?”之类的问题会出现。“他们最会采取什么行动?” “哪些功能使用得最少?” 对于了解您的用户并为我们提供有关如何改善他们的体验的线索,这是非常宝贵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什么是产品分析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它们。如何真正了解您的用户,以便您还清“同情债务”;以及如何使用分析来帮助指导新功能开发

  让我们开始吧!

  产品分析简介

  为了定量了解用户对您的产品的处理方式,第一步是对产品进行分析。想法是针对用户可以在您的产品中执行的每项操作触发一个事件,以便您可以汇总查看有多少用户使用功能以及他们使用该功能的频率。例如,如果要跟踪用户单击特定按钮的次数,则可以触发一个名为“ big-red-button.click”的事件。从那里可以看到哪些功能需要工作,哪些是最重要的,然后使用该信息确定更改的优先级。

  在Atlassian,我们试图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容易地获取数据并能够运行自己的查询和报告。我们使用一些内部开发的工具来提供这些服务,但是Google Analytics(分析)工具也可以帮助您入门。这导致从开发人员到PM到设计的每个人都提出了有关用法的问题,并试图了解我们构建产品的影响。

  “无偿债务”:最新的债务

  让我们尝试一下这个新术语“同情债务”。

  产品内分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帮助您偿还同情债务:通过概念测试和客户访谈等活动收集的定性反馈;以及在产品中收集的定量数据,例如产品分析和NPS调查。

  例如,Confluence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它具有很多功能,这些功能几乎没有分析功能。其中之一是仪表板,这是大多数人使用Confluence的旅程的开始。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大修它。产品经理:产品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我们从客户访谈中获得了有关仪表板的一些反馈,但是我们没有从定量角度真正了解使用情况所需的所有产品分析。我们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

  仪表板有多少用途?人们在典型的Confluence会议中访问仪表板多少次?

  人们实际使用仪表板做什么?所有更新供稿?受欢迎的提要?导航到某个空间?

  人们想要在仪表板上显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人们访问仪表板后的工作来确定最好的东西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7
但是他们是在产品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点的关注和关心对产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我们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还是用户研究等同学经常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究其缘由无非我们审视产品的视觉角度不同,其实,说实在话,没有绝对的对错,难道不是吗?尤其是作为产品经理,在项目当中不应该是辩解者的姿态,而应该是事务推动型的控制平衡者。向量机、图论、决策树、神经网络、计量学、测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线性代数、社会统计学、信息统计学、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类工程学、测量模型、数学建模、现象学、释义学、结构洞、统筹学、系统学等等如果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听过或了解以上名词与学科,那么恭喜你,你的见识与视野很不错,如果全部都知道并部分了解,那么你是挺牛的,如果全部知道并有一半左右有研究,那么你可以是专家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对这些都了解的不多,一半人有多少了解?说句实在话,以上这些我仅仅看过的书籍也就在十五本左右,有些大体上了解,神经网络、计量学和信息统计学我基本上是盲区。今天晓文推荐一本书给我看——《引爆点》,大概翻阅了很不错,不过和上面有上面关系?此书有很多涉及到以上学科背景。但是所有这些无非是为了回答或研究两个命题——定性or定量!我做了三类归纳,产品经理关注产品战略层的规划与统筹,需要在属性数据层面关注;而交互设计关注产品战术层的规划与统筹,需要在情感数据层面关注;而用户研究关注产品同质化竞争层面的规划与统筹,需要在关系数据层面关注。属性数据对应的分析类型是变量分析;而情感数据对应的分析类型是情景分析;而关系数据对应的分析类型是网络分析。变量分析适合问卷访谈;情景分析适合观察和体验;网络分析适合模型模拟。产品经理偏定性分析,用户研究偏定量分析,而交互设计是最痛苦也最丰满的,部分定性分析部分定量分析,正所谓尝尽世界心酸泪,收获大地百花情。定性分析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定量分析越来越复杂,很多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请看定量分析近年来的新发展和新特性:·缺失值处理·测量层次·非线性关系·测量模型·潜变量模型·分析单元的层序性·社会网络模型·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计算机模拟·项目反映理论等这些不在具体的项目和数据面前是无法理解并直观的感觉出来的,而定性层面方面,大同小异,而且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今天的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环境下,信息不对称壁垒已经越来越平淡,同样的一位产品经理,在百度做贴吧可能强,可是做电子商务可能就不强;再比如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在腾讯做IM可能强,但是到淘宝做电子商务可能就不强了。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任何人在具体情况下,都会或过高的评估了自己的先天经验知识或处于一片盲区及真空中,这么结果往往能力没充分的发挥或发挥过度,没把握住,用力过猛,好比吃药,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迟也不能早,这期间的微妙的拿捏才是最敏感的。最后到一个问题上,即智商同质化,情商差异化。因此,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第一重瓶颈与竞争点,升华到下一个阶段就是智商同质化下的情商竞争点,在下一个瓶颈就是个人魅力展示领袖阶段,这个时候制胜的节点在于你价值判断与产业价值的匹配度及引领性。对应的三个阶段,产品经理有三种境界:产品功能设计、产品性能设计与产品服务设计;交互设计是:交互功能设计、交互体验设计、交互文化设计;用户研究是:用户属性研究、用户情景研究、用户关系研究。三种身份最后的工作重点都是最复杂做难以应对的,即他属于艺术层面的更浓重点。我们过去很多应用科学的结论都已经失效了,当先的人们不是越来越理性而是越来越感性,感性的用户或客户需要我们更加以理性的思维和认知来满足他们微妙的感性需求。其实是一样的,否极泰来,感性的出口是理性,理性的入口也就是感性。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能够以更加感性的姿态与心态迎接新情况,我们可能在理性的同质化下丧失掉竞争的优势。感性的世界是多元文化发展与竞争的必要阶段,也是文化差异多元化繁荣的时代。
第2个回答  2016-08-25
产品层面指的就是战略层(产品定位)、需求层(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结构层(信息架构)、交互层、表现层(视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