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区发展

如题所述

蔄山镇(mǎn shān方言)、汪疃镇、草庙子镇所在的三角形区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良机。作为威海市委、市政府立足威海长远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实践者,威海临港区应如何定位,走怎样的发展之路,赴任伊始的新区管委一班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一体化大威海的宏伟版图上,一个新的区域经济板块———威海临港区,正强势崛起。
高起点规划园区:瞄准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新型材料、汽车、船舶等系列园区,碳纤维材料、汽车配套、船舶配套、机电工具等一批特色项目区相继建立;
高标准打造载体:区内道路、自来水、污水、燃气管网等建设紧锣密鼓,基础设施日臻配套完善;
高速度推进产业聚集:围绕产业布局,引入龙头,推动配套,截至目前,威海临港区共引进过亿元的重点项目近100个,总投资达到430多亿元。
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承接国际化产业转移,威海所处的半岛城市群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已成为半岛城市群成员不约而同的选择。
看威海,一体化“大威海”发展蓝图为威海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而一体化“大威海”的提出正是源于威海市委、市政府对威海所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需求的考量———“威海市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但区域内资源的大范围有效整合不足,威海市必须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搭建一个更大的承载平台”。 威海临港区的成立正是威海市委、市政府这一考量的成果之一。
“这决定了威海临港区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紧紧围绕全市的产业布局来谋划自身的发展。”威海临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徐连新说。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威海临港区拉开了产业汇聚的大框架。“规划建设直接关联到新区的功能布局和品牌形象,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地界定功能分区、产业分区,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需要。”对此,徐连新解释道。
为此,他们特意聘请了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新区进行概念性规划。而随着专家规划的逐步成形,碳纤维材料产业园、汽车配套产业园、船舶配套产业园、机电工具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项目区相继建立。三角工业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轮胎生产基地;台湾工业园已引进各类项目16个,总投资达到4亿美元。
高点建设,拓展产业平台
2013年7月10日,被威海临港区管委称为“1号路”的辽宁路开工建设。这条贯穿临港区东西,连接草庙子、蔄山、汪疃三镇,全长20公里的主干线,总投资2.6亿元,是威海临港区目前实施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区发展的前提,是吸引产业汇聚的载体和平台,我们必须按照一流的标准设计和建设。”徐连新对临港区的干部职工提出这样的要求。
资金短缺是临港区开发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对此,威海临港区管委不等不靠,创新思路,大手笔运作。他们采取BOT融资、加强银企对接等模式,以2亿多元的先期投入成功吸引了8亿多元的社会资金投入。有了资金做保障,威海临港区拉开了大建设大开发的帷幕。
2013年7月25日,投资227.6万元的21号路(北段)竣工通车;
2013年8月3日,投资759万元的11号路(202省道—曹格庄)竣工通车;
2013年9月1日,投资531.7万元的蓝星路开工建设;
2013年9月5日,投资89.6万元的18号附路开工;
威海临港区相继开工建设道路8条,已竣工通车4条。“主干线相通,次干线相连,支路线相接”的快捷交通路网格局雏形已现。自来水、污水、天然气管网一次性下地,各类地下管网总长已达430多公里。5月份,投资8000万元的威海临港区污水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一期工程建成后,日处理污水2万吨,将大大提高临港区的污水处理能力。投资2亿元的净水厂工程,正进行水处理管道埋设以及沉淀池、净水池等附属设施建设,预计明年年底投产。该工程投产后将为临港区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和民用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威海临港区搭建起广阔的发展平台。
引大招强,推动产业聚集
7月中旬,总投资20亿元的威海港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破土动工; 8月,总投资26亿元的威海环渤海钢贸城项目破土动工; …… 截至8月份,威海临港区实际利用外资4305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2亿元。 “项目是新区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必须围绕特色项目区和产业布局,着力引进重点项目和高精尖项目。以项目为突破口,推动新区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实力。”对临港区的产业发展,徐连新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此,威海临港区确定了“凡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都坚决抛弃;凡是高精尖产业项目、资金密集型项目和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项目,都紧盯不放”的项目引进方针。 与此同时,他们创新思路,由抓重点项目向重点项目带动、配套跟进、产业聚集转变;由突出现代制造业向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兼顾服务外包、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转变,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提高项目引进的成功率。
上半年,威海临港区先后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举行专题推介会,介绍新区产业项目、投资环境、基础设施等情况;组织4个招商团奔赴哈尔滨,宣传新区投资环境和一批优质产业合作项目;多次前往韩国釜山等地,围绕造船、汽车等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 随着思路逐步明确和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批效益高、拉动力强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临港区。 围绕造船业,临港区引进了首尔设备、威斯特钢材等项目,为我市造船企业提供特种管材、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围绕商贸物流业,临港区引进了环渤海钢贸城、国际物流中心、中业商务港等项目;汪疃葡萄种植基地与哈尔滨东金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哈汽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分别达成合作意向……
截至8月份,威海临港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50%以上的高速增长。 高效服务,推进产业膨胀 日前,韩国KCG株式会社会长李东俊再次来到威海临港区,了解其投资5亿美元的海光旅游开发项目进展情况。听说项目土建工程已经动工,李东俊对临港区工作人员的高效服务赞叹不已。 去年年底,当海光旅游开发项目落户威海临港区后,临港区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其提供土地使用、基建手续、工商登记等全套服务,手续办理时间仅用一个星期。 而在威海临港区,享受到这样全套服务的企业和投资者还有很多。“要让投资者不仅愿来,而且来了能留下,我们就要以最贴心的服务,为他们营造最优越的投资环境。”徐连新解释道。 对筛选出的67个重点调度项目,威海临港区建立了领导分包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控调度、协调服务和督促指导。 威海临港区建立绿色通道机制,设立项目代办中心,对引进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项目一落地,从土地使用、基建手续到工商登记等,全部由临港区工作人员包办。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华拉利艺品制造项目,从洽谈到奠基仅用6天时间,创造了“临港区速度”。
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威海临港区还推行“保姆式”服务。他们将服务渗透到投资者的生活中,凡落户临港区的项目投资者,在置房安家、外出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都会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一期投资2000万美元的康有力生命科技项目负责人,初到威海人地生疏,临港区工作人员安排专人,帮他选购住宅,解决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贴心的服务令这位负责人非常感动,他决定两年内将该项目增资至8000万美元。 规范的管理,精心的服务,赢得了诸多投资者的肯定和好评,一大批优质项目又跟随而进。“5年内,临港区将力争培植过10亿元的大企业22家,其中,过百亿元的2家。通过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提升临港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推动临港区又好又快发展。”对未来,威海临港区人目标明确,信心满怀。威海临港区,活力迸发,潜力无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