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有什么经典历史故事么?

如题所述

邹平县码头镇驻地东南方向大约两公里处,曾经有一座很高很大的墓,据说是当年瓦岗军首领李密墓。

据邻近的胡坡村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这座墓周围是一片大树林,而墓本身又要比树林高出很多,在离它两千米远的地方才可以看到坟顶。

说它大呢,传说中最好的马匹也不能围着它跑三遭。

现在,这座坟早经已经化为平地,然而关于这座坟的传说,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话说李密称帝做了魏国公之后,一天带领他的文武大臣们出来游玩。

当来到邹平县码头镇的一个村子时,他发现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李密非常高兴,说:“我这不是到了苏州了吗,我死后一定要葬在这个地方。

”从此这个村子就改名为归苏了。

当来到邻近的一个村子时,也是花香鸟语,美丽非凡,百姓安居,而且他尝了尝这里的水,特别甘甜,于是就流连忘返,并且把村子的名改为甜水。

后来瓦岗军因为严重的内讧和战略的失误,被前来镇压的隋军打败,李密带领部分义军降唐,后来又因为反唐被杀死。

当时已经是李唐天下了,尸体当然不会被完好保存。

因此,跟他一起起兵的瓦岗义军想起了李密生前的愿望,便把它的盔甲、兵器埋在了现在的天子墓。

传说,天子墓白天是一座坟墓,到夜晚就会变成一所大宅院,里面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据说这家的主人是位很热情很和蔼的老人,附近村民在婚丧嫁娶时,如果桌椅或锅碗瓢盆不够用了,就会在头天晚上定夜之后来这里烧香参拜,请求帮助,而每次都能如愿。

用完后村民也会及时归还。

可慢慢的,一些贪小便宜的人就开始留下一部分器具不归还,后来就发展到只借不还,这家主人很生气,就关闭了宅院。

所以至今再也没人见过这所院子了。

还有更神奇的,传说很早的时候,附近村子的一位老人白天骑毛驴去远处赶集,多喝了几杯,回来已是深夜,当经过天子墓的时候发现密密麻麻长满了高梁,而且高粱又高又大,籽粒饱满,而那时这一地区是不种高梁的,就顺手折了一支高梁穗揣在怀里,到家后就睡着了,第二天怀里的高粱穗变成了金灿灿的金穗。

传说国民 *** 想要破坏这座墓,就在飞机上往下扔炸弹,炸弹浪费的不少,可一个土粒也没炸下来。

而村里的孩子在墓上爬上爬下,土却哗哗往下落。

还有人听说在一个雨天,一队八路军战士冒雨在泥泞的小路上前进,傍晚时分,到了天子墓这里,他们又累又饿,这时忽然在温野里发现一所大房子,里面没人,却水饭俱全。

他们高高兴兴地吃饱喝足,当晚就在院子里扎营了,一觉醒来,却发现他们睡在一座大坟前,坟头还立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大刀。

据附近村里年纪最大老人说,那是李密当年用过的刀─可能是要交给八路军去杀日本鬼子的。

多少年过去了,从没有人考证过这里是不是真的有李密的墓,但是,关于这座又高又大的土坟的种种传说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如今,天子墓周围已经变成了来整的麦田,那条乡间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在为码头镇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补充回答:

西董镇袁紫兰避暑山庄

在邹平鹤伴山东邻的白云山下,有一个100余户的小村,叫任家峪。

村中有一座非常气派的避暑山庄,山庄占地十余亩,三进院落,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利用各种台阶、回廊以及隐门、过道巧妙地组合、分隔而成,每一个院落具有相对的独立完整性。

建筑用料多因地取材,设计风格厚、朴实、内向,颇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

虽受山势影响面积较小,但布局丝毫不显得凌乱、封闭。

现余30余间房屋,大小、结构均不同,有的高大庄重,有的小巧玲珑;有影壁假山,重门垂檐,又有廊厦月台,还有别具一格的引梯。

该建筑巧妙利用山势,建在山体之上,与白云山和谐地融为一体。

虽然经历了200多年岁月,但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依旧能够感受到往日的气派,南部有一部分房屋因失火已经坍塌,杂草丛生,只有散落其中的柱基和假山诉说着主人昨日的辉煌。

这就是有清一代,名闻天下的巨富袁紫兰的避暑山庄。

相传当时山东有民遥曰:“山西康百万,河南沈万三,不及山东袁紫兰。

”袁紫兰,清康熙朝长山县(今邹平焦桥镇)人,由袁紫兰开始,一直到清末,焦桥袁家豪富200余年。

据《邹平通史》说,袁紫兰自幼聪慧,内行纯笃,以孝友著闻,14岁祉县学生员。

既冠,援例捐纳入国子监学习,期满授内阁中书。

由于他做事精干,不久改任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又迁工部虞衡司郎中。

后擢升为广西柳州府知府,又调任右江道篆、思恩府知府。

任职期间,袁紫兰恪尽职守,政绩卓然。

柳州是两广的大郡,大山中杂居着众多少数民族,土司、头人都掌握着相当数量的族兵,他们经常煽动仇杀。

袁紫兰抵任后,察访实情,制定措施,化解了官府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柳州任职期满,二路交被擢授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巡按平(阳)庆(阳)等地。

不久,其父去世,回家守孝三年。

期满又逢西部边境战起,袁紫兰仍以副使衔督运粮草,战事平息,因患足病告官家居。

袁紫兰回家后多有善举。

雍正十二年(1734年)1月14日,袁紫兰病卒,享年64岁。

该山庄主要是袁氏家人夏季避暑的地方,老爷、少爷、夫人、小姐高兴之时,来长住一段时间,游山玩水,留下不少词赋文章。

现在的避暑山庄,居住着9户李姓人家,其中两户人家已经搬走。

据他们讲,已无从考证何时传到他们家族手中。

前几年有一淄博客商欲以楼房换房,但他们舍不得这老房子。

传说袁家之所以将避暑山庄修建在白云山中,除了白云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还因为袁氏之宅在平原上,据风水先生看,袁氏家族属虎相,落在平川必不长久,须得占一方大山,才可平安腾达。

经高人指点,这才选中了白云山下这片宝地盖了别墅。

后来,袁紫兰果然官至极品,家族更加显赫。

整个长白山中有许多古代封建官僚修建的别墅、建筑等古迹,如明宰相刘鸿训家的八柱台、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家的夫于草堂、顾炎武的桑园别墅等,虽规模和气派都无法与袁紫兰的避暑山庄相比,但各得其趣,是探幽访古的好去处。

补充回答:

范仲淹在醴泉寺 (2-1)

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名言,光照青史,流传至今,他青少年时代曾在长山、邹平一代生活了十几年,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母亲谢氏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翰的人,那时朱文翰正在江南平江府做官,老家是山东长山。

他娶了谢氏以后,便领着母子俩回到了老家,并给范仲淹去明朱说。

范仲淹从小聪明过人,学习刻苦用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一些学生妒忌他。

有一回,先生出了个难题,别的学生一个个呆如木鸡,只有范仲淹一个人对答如流。

先生就把范仲淹夸了一番,把其他学生每人揍了一顿戒尺。

这下可把其他学生们气坏了。

放学之后,他们把范仲淹诓到孝妇河边上狠狠揍了一顿。

边揍边骂范仲淹是“带肚子”。

范仲淹回家后哭着向娘诉说,他娘听了后直落泪。

后爹见娘俩一起哭心里就烦,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范仲淹骂了一顿,并说今后不准在给他惹祸。

范仲淹人小志大,哪能吃下这种窝囊气?当天夜里便离开了朱家逃亡他处。

长山西南有座黄山,那时黄山庙多,香火旺盛,范仲淹从家中逃出来以后便在黄山住了下来帮寺里和尚干活混口饭吃并抽空读书。

寺里的和尚同情范仲淹的身世,又见他很刻苦,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便写好了一封信,把范仲淹叫到身边说:“孩子,你在我这里学不到真本领,我指给你一个地方,你另寻出路去吧!”说着向西南方向一指:“你从这里往西走,那里有个醴泉寺,寺里有个高僧叫慧通,你把信交给他就行了。

”范仲淹暗暗记住老和尚的话,向老和尚拜了三拜,离开黄山向西走去。

他按老和尚指的路,跨过黛西河,翻过青龙山,爬上会仙山,眼前一座白云缭绕的大山挡住了去路。

范仲淹拼命向山上爬去,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又累又饿。

正在这时一个采药的白胡子老头来到他面前,拿出一块黄澄澄的饼子给范仲淹吃。

范仲淹问老人,前面的大山叫啥山?老人说叫“摩诃山”,范仲淹觉得这名字蹊跷,便问:“为啥叫摩诃山?”,白胡子老头哈哈大笑,慢慢的对范仲淹说:“相传这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里有许多和尚。

有一年,从京城来了一个长的很丑的小和尚跟寺里的老和尚学经。

这小和尚笨的出奇,学了一年,只学会了“摩诃”(心诚的意思)二字,所以大家都瞧不起他。

有一次寺里的和尚都下山化缘,只留小和尚一人看家。

下山的和尚一去去了一个多月,心想:这小和尚那么笨,这一个多月碰巧就能饿死了。

可是回到山上一看都大吃一惊,小和尚不但没有饿死反而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和尚们问他在山上吃了什么好东西?小和尚说:“我每天念‘摩诃’不止,吃山上的石头,香甜如蜜,清脆如梨。

”众和尚知道小和尚心诚得道,已修成正果,便一下子刮目相待,让小和尚当了寺庙的主持。

“后来小和尚到了哪里去了?”范仲淹听得入迷,急忙问白胡子老头。

“后来吗?”那白胡子老头笑笑说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说完一晃身影就不见了。

范仲淹恍然大悟,将白胡子老头讲的故事牢牢记在心中。

补充回答:

范仲淹在醴泉寺 (2-2)

范仲淹来到了醴泉寺见到了慧通,慧通看了那老和尚的信,便把范仲淹留在了寺里。

这慧通知识渊博,待人却严厉。

范仲淹聪明绝顶,过目成诵。

很快,慧通就喜爱上了范仲淹,对他特别照顾。

私利的其他小和尚们见师父对范仲淹好就一个个妒忌他。

他们见范仲淹光顾读书,便想了一个主意:吃饭的时候不敲钟,吃完饭再敲。

这样一来,范仲淹每次都去晚了,小和尚们只给他留下一碗粥。

但范仲淹从不为此争吵,每次端起那碗粥就走。

小和尚们很奇怪,心想:一定是师父偷给了范仲淹好吃的,要不他能神活?于是小和尚们便偷偷的藏在一旁,看范仲淹偷吃什么好东西。

一连几天,小和尚们发现,范仲淹每次端粥回去并不舍得马上就吃,而是把粥放在一旁,先读书,等粥冷却了,才用一根小树枝,慢慢的把粥划成几块,饿极了才吃上一块。

小和尚们很受感动,从此再也不欺负范仲淹了,每次吃饭都给他留着。

有一天深夜,范仲淹正在屋内习字,忽然寺内飞沙走石、狂风骤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从窗户里伸进头来,张开血盆大口,对着范仲淹直吹冷气。

正在写字的范仲淹顺手在那怪物头上写了一个“大”字。

说时迟,那时快,那怪物的头马上胀起来,越胀越大,痛的那怪物嗷嗷直叫。

不一会儿,那怪物的头胀得比窗口还大,想缩也缩不回去了,只好连连求饶。

范仲淹也不答话,顺手从桌上拿起抹布,把“大”字擦去,又在原来的地方写上了一个“小”字,那怪物的头马上小了起来,眨眼功夫便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那怪物赶紧把头缩回窗外,在院外给范仲淹磕了三个响头,生成再也不来胡闹了。

原来,这个怪物是寺内一棵老荆树变的。

这棵紫荆的根吸收了醴泉的仙水,日久天长变成了精怪。

每天夜里见范仲淹屋里点着灯一个人读书,便想试试范仲淹的胆量,没想到却被范仲淹教训了一顿。

自从紫荆作怪之后,慧通老和尚觉得范仲淹不是凡人,更是另眼看待。

日久天长,寺里的小和尚们也和范仲淹的关系越来越好。

他们见范仲淹每天读书到深夜,便主动省出一块饼子来留到深夜让范仲淹吃。

可范仲淹读起书来便把吃东西的事忘了,等想起来饼子早没了,后来他发现,是一只小黄老鼠和一只小白老鼠把饼子偷走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用一条细线把饼子栓牢,待了一会,从外面钻进一只小黄老鼠,叼起饼子跑到屋外去了。

范仲淹顺着细线找了出去,就在门前作怪的老荆树东面发现了一个小洞,线被拉到洞里去了,范仲淹顺着线挖起来,挖着挖着突然挖到一块青石板,掀起石板一看,可不得了啦!石板下竟是一池黄澄澄的金子。

范仲淹看了看,便原封不动的埋起来。

第二天晚上,范仲淹又把饼子系好,过了一会儿,来了只小白鼠把饼子叼跑了,范仲淹又顺线找了出去,这次线被拉到紫荆西边去了。

范仲淹同昨晚一样又找到了一个小洞,也挖到了一块石板。

掀开石板看时却是一池白花花的银子。

范仲淹毫不动心,又照样埋好回屋读书去了。

从此他再也没丢过饼子,读书却更用功了。

补充回答:

范仲淹在醴泉寺 (2-3)

十年寒窗,在慧通老和尚的精心指导下,范仲淹一举中了进士。

后来便进京城当了大官。

有一年,醴泉寺遭到了火灾,慧通老和尚便进京城找范仲淹周济。

到了京城之后,范仲淹对慧通恭恭敬敬,亲自端饭送水就像当年一样。

慧通很是高兴,告诉范仲淹,自他走后,寺里便破了风脉,香火一年不如一年。

自从遭了火灾,寺里破墙烂壁急待修理,意思是让范仲淹拿点钱。

可在京城住了一个多月,范仲淹却没提给钱的事,只是劝慧通在京城里多住些时候。

慧通本想把要钱的事挑明,但是看到范仲淹当了大官依然布衣素食便难以启齿。

后来,由于惦记着寺院便告辞回去了。

临行时,范仲淹也没提钱的事,只是送慧通到十里长亭,拿出一包茶叶交给了慧通。

慧通心中很不高兴,但又不便说些什么。

回到寺里后,便把茶叶随手扔到窗户上的隔板上。

县里的县官听说慧通进京返回,便专程到醴泉寺拜方,慧通见县官来了,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忽然起那包茶叶,做一日和尚撞一天便从搁板上拿下来,打开包一看,茶叶里有一张大红纸,纸上写了四句诗:

荆东一池金,

荆西一池银,

一半修寺院,

一半送僧人。

慧通看罢,又惊又喜,赶忙找小和尚们去挖,果然在荆树两旁挖出了一池金子和一池银子。

慧通按诗中的嘱咐,拿出一半重修寺院,拿出一半分给了小和尚们。

范仲淹晚年做青州知府,路过邹平,长山的父老出城十里迎拜。

范仲淹远远望见,十分感动,急忙下车步行,恭敬地与长山父老一一参拜,畅叙旧情。

后人将此地命名为“礼参坡”,现为“礼参村”。

当时范仲淹曾以五言律诗一首相赠:

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邹平、长山一带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常常以范仲淹少有志操,刻苦读书的故事和这首五言律诗教育后代。

在长山河南村和邹平醴泉寺两地建有范文正公祠,刻有“先忧后乐”碑,成为千古佳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