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为说话得体而获得机会,因为说话不得体而得罪他人的事例

事例各2个!!

西汉时的韩信因说话不忌口而被汉高祖刘邦所猜忌,最后终致身死。而教唆韩信叛乱的说客蒯通却因为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说服了刘邦而免除一死。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韩信这番话由此埋下了祸根。天下平定后,韩信受诬告被贬为淮阴侯。

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

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 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

蒯通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 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刘邦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扩展资料:

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一、怕说错话,就先学会倾听。怕说错话,所以干脆沉默,“沉默”是不抢风头,只需倾听,时不时回应一两句表示认同,这样既不突兀,也绝无拍马屁的意思。可以从倾听中获取对方的信息,初步了解对方。话少没问题,不用觉得尴尬,别表现出厌烦就好。

二、把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这个状态只维持一顿饭的时间,也能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

三、少聊自己,多关心对方。每个人都想聊聊自己,所以一张嘴就是“我以为……”“我家里……”“我去做……”,如果遇到一个乐于倾听的人,或者是喜欢的人,那么有关你的事情,别人都会一副颇有兴趣的样子听你瞎扯。

四、不知聊什么,那就聊吃的。英国人见面习惯聊天气,而我们见面“吃了吗?吃什么了?”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延伸开展。确实如此,一说到“吃”这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会拒绝。

从一日三餐到家乡美食,从品尝味道到菜肴制作,或者必去的餐厅、新开的饭馆等,简直太多话可说了。所以如果实在没找到话题的时候,不如聊聊吃的。

五、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一个说话习惯咄咄逼人的人,很多话题到了他那儿就没办法接下去,因为他开口就是“我以为……”“我赚钱容易吗”……

有时候我很怕这样的人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更害怕自己受到影响而变成这样的人,所以常常自省,说话和做人都不能太多怨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说话之道: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8
多了,会说话的象商鞅、苏秦、甘罗等等,而不会说话的像三国里面的杨修、关羽等等都是,建议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智者说雅话,蠢人说粗话

在社会交际中,语言是必备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要想交际成功,讲究礼貌是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言为心声”,语言是否文雅,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高,尊重别人,说话就有礼貌,说话就文雅;相反,思想素质差,不尊重别人,说话自然就缺乏礼貌。

生活中有许多的礼貌忌语,所谓的礼貌忌语是指不礼貌的语言,或他人忌讳的语言,或会使他人引起误解、不快的语言。

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必须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交谈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在议论其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代之。在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气色好多了”等等。

生活中,人们都忌讳说晦气的语言,港、澳、台同胞同样也忌说不吉利的话,喜欢讨口彩。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所以香港人都喜“8”厌“4”,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就用“两双”来代替。

夸口、说大话、“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强中干的;而且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多有才华,知识多渊博,对方会有相形见绌的难堪,这也不利于交往。聪明的人不会在人前夸自己,而是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地赞扬别人几句,以示交好之意。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夏衍在临终前,还不忘以“请”字代替别人话语中的“叫”医生,时时处处尊重他人展示了这位当代文学巨匠的高尚思想。再看另一位作家,他称一位靠养狗致富的老同学是“狗养的”。污辱了他人,贬低了自己。似乎玩世不恭,其实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文化素养的缺乏。

唐朝段秀实担任都虞侯,将郭晞部下十七名为害地方的士兵处死,激起郭晞所辖部队士兵的仇恨。段秀实只带一名老兵,深入虎穴,到郭晞军营说明原委,他先讲郭子仪“勋塞天地”、然后再讲他执法是为了维护郭晞及其父亲郭子仪的威信。使郭晞放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并严令保护段秀实的人身安全。这不仅由于他不畏强权,更是由于他说话有礼貌。试想,如果说话缺乏礼貌,以致于恶语伤人,可能就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或破裂,或反目成仇,或大动干戈。

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灵公在夏徵舒家里饮酒,说话不注意礼貌,招来杀身之祸。当时他嘲弄孔宁、仪行父两大夫说:“徵舒像你俩。”而两大夫也不客气地回敬说:“也像您。”不言而喻,其意是指三人均和夏徵舒的母亲“有染”。结果,陈灵公被夏徵舒用箭射死。

类似上例比比皆是,更甚者由于说话没礼貌,而造成了一言祸国的下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想加强孙刘联盟,愿和关羽结成儿女亲家。派使者为儿子求婚,但关羽出言不逊,声称“虎女”焉能嫁“犬子”,导致孙吴联盟破坏,自己掉了脑袋,丢了荆州,还连累张飞刘备相继身亡,蜀国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当然,我们不能说关云长是蠢人,只能说他不注重谈吐文雅,是位粗人。然而上面那位作家呢?他是一位作家,是个有文化素养的人,然而他在集会场合,竟能公然说靠养狗专业致富是“狗养的”。“人养狗”变成了“狗养人”,这种本末倒置可谓“辱及先人”,这位养狗专业户面对此种羞辱,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即使他是这位作家的老同学。

语言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也会有益于社交活动;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令人反感讨厌则是必然的,自然会大大地阻碍社交活动的步伐。

说话时用语谦逊、文雅。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时,则应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等,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孔子的一句“非礼勿言”很有名,只要不完全回到孔子的“礼”,它还具有现实意义。

“礼”为每个人定位,我们暂且不把定位认为是先天决定的固定不变,而看作由于社会分工与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人们占据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那么,今天的人当然也有定位。就是要求说话不要有损他人,重要的是不要有损自己的身份。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戴高乐的角色意识相当明确。作为自由法国的首脑,访问法属非洲杜阿拉,成千上万的人涌出来夹道欢呼“戴高乐!戴高乐!”穿过人群时,他就已经意识到了,“戴高乐将军”这个称谓已经不只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民族,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一个活着的传奇人物,一个使他本人相形见绌的,比实际生活中一般人更伟大的形象。

后来他说道:“从那一天起,我懂得我必须认真对待这个人,这个戴高乐将军。我几乎成了他的俘虏。在我发表演说或做出重大决定以前,我总得问问自己,‘戴高乐会赞成吗?人们会希望戴高乐这么做吗?’……有很多事情我想做而不能做,因为对戴高乐将军来说,做这些事是不合适的。”这就是现代的“克己复礼”。

生活中,往往能从两三个字的问候语,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虽然,在普通人中间,用不用这类词语,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见面摆摆手、点点头、微微一笑,也是一种善意的问候。最受非议的,是那种“一阔脸就变”的人。当他地位未变之时,与熟人、朋友相遇,总是和颜悦色,主动“您早”“您好”,叫得很热情,也很从容。但当他官升一级,忽然“阔”了之后,权力大了,架子也大了,他的嘴随之也变了,主动没有了,热情没有了,从容也没有了。与熟人、部下路遇,得别人问候他,他还给人家的是一副冷冷的面相。这态度一变,立马让群众敬而远之。他不知,人们赋予他的只是地位,而不是架子和官气。

营造和谐气氛,构建和谐社会,需从小事做起。一句礼貌用语,一个礼貌举止,将会提升我们的文明。外国人来中国,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说中国话“你好”,我们怎么能反而把它丢弃?!文明的西方人,也是常把“姑茂拧”(早安)、“姑奈”(晚安)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的。我们不可因其事小而不为。

将我们的舌头视为仆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是主宰舌头的主人。舌头照命令行事,说些我们想要说的话,而不是它要我们说的。不幸的是,对大部份人而言,舌头变成主宰,而人们变成舌头的奴隶;人们必须听听舌头说些什么,人们似乎无法命令它的摆动。这般缺乏控制,总会酿成大灾难。

有些人经历了说错话所带来的不愉快后,决定保持沉默。他们捍卫了舌头,不使邪恶的话脱口而出。但是,身处这个社会,我们能够一直保持沉默吗?

保持沉默或说话皆无法逃避问题:从前有位僧侣,他的徒弟是个懒虫,老是睡到日上三竿。有一天他叫醒徒弟,并对他大叫:“你还睡,连乌龟都已经爬到池塘外边晒太阳了!”就在此时,有个人想要抓些乌龟给母亲医病,他听到僧侣的话后,就赶到池塘边。果然,有许多乌龟正趴在太阳底下。他抓了几只乌龟,为母亲炖了汤。为了感谢僧侣的建议,他带了些乌龟汤给他。僧侣却对乌龟的死感到愧疚,于是发誓不再说话。

过了些时日,当这位僧侣坐在寺庙前,他看见一位盲人朝着池塘走了过去。他原本想要叫盲人不要再往前走,但他记起了他的誓言,决定保持沉默。正当他的内心在交战时,盲人却已经掉到池塘里了。这件事情让僧侣感到难过,才明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一味的保持沉默或喋喋不休。我们必须使用智慧,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说话的艺术在于轻声细语有礼貌,不可以莽撞无礼。假如我们要避免争执或批评,就必须学习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说出事实是件重要的事,但是,假如你要说的事实会令人感到不快,就得放聪明些。讲究礼貌,语言才能得体。一言九鼎,达到交际目的;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有礼貌,能改善和密切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智者的说话艺术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历史上最有名的靠说话而获得机会的就是七国时候的说客苏秦,靠一张嘴做几国的宰相!!!
得罪人的是韩信,因为一句:"陛下带兵20万足矣 我带兵多多益善"而埋下了祸根!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举这两个特例 如果还需要 邮件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29
历史会说话哈!这个我有的,看我简戒…!!就可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