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生活习性

海滩上的螃蟹生活习性

自然生长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隐居。在食物丰盛、饱食时,它们为躲避敌害,常常营穴居生活。没有穴居条件时,它们便躲在石砾或草丛中隐居。

河蟹通常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时,它们常隐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在海水中繁殖。

螃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寻找食物,它们一般并不挑食,只要螯能够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小鱼虾是它们的最爱,不过有些螃蟹吃海藻,甚至于连动物尸体和植物都能吃。

它们靠母蟹来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会产很多的卵,数量可达数百万粒以上。这些卵在母蟹腹部孵化后,幼体即可脱离母体,随着沿岸潮流到处浮游。经过几次退壳后,长成大眼幼虫,大眼幼虫再经几次退壳长成幼蟹,幼蟹外型几乎与成蟹相同,再经过几次退壳后就变成蟹。大部分的海水蟹类都是卵成熟之后,不孵化直接排放于海洋。

扩展资料:

螃蟹(páng xiè):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是甲壳类动物(crustacean),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与虾、龙虾、寄居蟹是同类动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螃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螃蟹的生活习性:

1、大闸蟹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及稻田的泥岸或泥滩的洞穴里,也喜欢隐蔽在石块、水草中。蟹穴的分布与其所在生活环境有关。在潮水涨落的江河中,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而生活在湖泊、水库中的河蟹,洞穴比较分散,多在水面以下,不容易被发现。

2、大闸蟹从幼蟹起,就具有掘穴居住的习性。河蟹的掘穴能力很强,短则几分钟,就可掘成一穴,长则要数小时,甚至一昼夜。

河蟹掘穴多选择土质坚硬的陡岸。同时在掘穴时,主要靠一对螯足,八只步足辅助。先用头胸部推泥,造成一个凹陷,再用螯足挖深,并用一侧步足扒泥,将泥送出洞外。

3、大闸蟹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于洞穴中,夜晚才出洞觅食。由于河蟹复眼由数千只小眼组成,而且有柄能活动,故视觉非常敏锐,在极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有效地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

4、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有自断附肢以便逃命的生存方式。河蟹附肢的折断点都是在附肢基节与座节的关节之间。这样既可以防止流血,又可以从这里再生新肢。因为大闸蟹忍饿能力强,一般十天半个月不吃食不至于饿死。

但是在6~9月份生长旺盛,摄食量大。而其他月份,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在越冬时期,更是极少进食。

扩展资料:

大闸蟹由卵孵化出幼体,到发育成成蟹有五个发育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形态的不同,生活习性也相差较大。刚刚从卵孵化出来的幼体叫蚤状幼体,生活在海水环境中。这个时期的蟹以浮游植物为食。

到了大眼幼体,开始由海水向淡水中过渡,活动能力较强。到了淡水中蟹经过退壳变成了幼蟹。从这时候开始逐渐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幼蟹的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由在水中浮游过渡到能游泳、爬行和登陆。这种方式会一直持续到发育为成蟹。但是蟹在食物不足时,会残害同类,以挖去腹部卵块为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螃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螃蟹的生活习性 :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河蟹食性很杂
  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导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河蟹也不至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型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
  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螃蟹的生活习性与繁殖
  [编辑本段]
  它们靠母蟹来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会产很多的卵,数量可达数百万粒以上。 这些卵在母蟹腹部孵化后,幼体即可脱离母体,随着沿岸潮流到处浮游。 经过几次退壳后,长成大眼幼虫,大眼幼虫再经几次退壳长成幼蟹,幼蟹外型几乎与成蟹相同,再经过几次退壳后就变成蟹。 大部分的海水蟹类都是卵成熟后,不孵化直接排放于海洋。

  螃蟹身上坚硬的甲壳可以保护螃蟹,避免遭受到天敌侵害,但是甲壳并不会随着身体成长而扩大。 所以螃蟹生长是间段性,也就是相隔一段时间,旧壳蜕去后身体才会继续成长。 地球上体型最大的螃蟹是蜘蛛蟹,它们的脚张开来宽达3.7公尺,最小的螃蟹是豆蟹,直径不到半公分。

  螃蟹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将螃蟹的硬壳去掉后,我们可发现螃蟹的身体部份受到一层壳的保护,这些像盾状的壳,生物学家称为背甲(carapace)。螃蟹身体左右对称,可区分为额区、眼区、心区、肝区、胃区、肠区、鳃区。螃蟹身体的两边有附属肢(appendage)连结。头部的附属肢称为触角,具备触觉与嗅觉功能,有些附属肢有嘴部功能,用来撕裂食物并送入口中。

  螃蟹胸腔有五对附属肢,称为胸足。 位在前方的一对附属肢备有强状的螯,可做来觅食之用,其余的四对附属肢就是螃蟹的脚,螃蟹走路移动要依靠这四对附属肢,它们走路的模样独特而有趣,大多是横着地走而不是往前直行。 不过和尚蟹例外,它们是直着走。

  螃蟹花用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它们并不挑食,只要螯能够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 小鱼虾是它们的最爱,不过有些螃蟹吃海藻,甚至于连动物尸体或植物都能吃。

  螃蟹吃别的动物,其它动物也可能吃螃蟹,例如人类就把螃蟹当美食佳肴。 还有水鸟也吃螃蟹!有些鱼类也像人类一样喜爱吃蟹脚。 年幼未成年的幼蟹成群在海中浮游时,可能会被其它海洋生物狼吞虎咽,也因此螃蟹产卵时都要下很多的卵。

  招潮蟹是海边常见的螃蟹,为何名叫招潮蟹?因为这些螃蟹挥舞大螯的姿态,好像对着潮水挥舞一般,「招潮」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此外,雄招潮蟹的巨螯好像拉小提琴,因此也称为提琴手蟹或琴师蟹(fiddler crab)。
  http://baike.baidu.com/view/48153.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13
螃蟹的生活习性:

1、大闸蟹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及稻田的泥岸或泥滩的洞穴里,也喜欢隐蔽在石块、水草中。蟹穴的分布与其所在生活环境有关。在潮水涨落的江河中,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而生活在湖泊、水库中的河蟹,洞穴比较分散,多在水面以下,不容易被发现。

2、大闸蟹从幼蟹起,就具有掘穴居住的习性。河蟹的掘穴能力很强,短则几分钟,就可掘成一穴,长则要数小时,甚至一昼夜。

河蟹掘穴多选择土质坚硬的陡岸。同时在掘穴时,主要靠一对螯足,八只步足辅助。先用头胸部推泥,造成一个凹陷,再用螯足挖深,并用一侧步足扒泥,将泥送出洞外。

3、大闸蟹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于洞穴中,夜晚才出洞觅食。由于河蟹复眼由数千只小眼组成,而且有柄能活动,故视觉非常敏锐,在极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有效地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

4、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有自断附肢以便逃命的生存方式。河蟹附肢的折断点都是在附肢基节与座节的关节之间。这样既可以防止流血,又可以从这里再生新肢。因为大闸蟹忍饿能力强,一般十天半个月不吃食不至于饿死。

但是在6~9月份生长旺盛,摄食量大。而其他月份,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在越冬时期,更是极少进食。

扩展资料:

大闸蟹由卵孵化出幼体,到发育成成蟹有五个发育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形态的不同,生活习性也相差较大。刚刚从卵孵化出来的幼体叫蚤状幼体,生活在海水环境中。这个时期的蟹以浮游植物为食。

到了大眼幼体,开始由海水向淡水中过渡,活动能力较强。到了淡水中蟹经过退壳变成了幼蟹。从这时候开始逐渐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幼蟹的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由在水中浮游过渡到能游泳、爬行和登陆。这种方式会一直持续到发育为成蟹。但是蟹在食物不足时,会残害同类,以挖去腹部卵块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