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时代有出家人还俗吗?

如题所述

佛陀虽然允许比丘舍戒还俗,但需要了解一下情况,而且还要开示规劝一番。倘若比丘执意要还俗,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我们《二十亿耳经》中,便看到二十亿耳尊者曾经就想还俗。尊者为什么要还俗呢?因为他修行很精进,但是收效甚微。见到周围的同参道友一个个都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而他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他沉不住气了,干脆想还俗,做一个居家学佛的优婆塞算了。后来佛陀知悉后,对尊者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琴喻的方式,指出修行如弹琴一般,需要掌握节奏,太急和太缓,都不能弹出悦耳和谐的曲章来。
本经中记载的也是一位比丘,他也想着还俗,而且也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佛陀知道情况后,把这位比丘叫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还俗?经中记载比丘“不乐修梵行”,当属实情。所以当佛陀询问后,比丘也如实作答:“我今心意炽盛,身中火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说白了,就是过不了女人关,尤其是美女。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若我见女人时,端正无双,我尔时便作是念:使此女人与我共交。”这是正常男性的本能反应,“英雄难过美人关”,不足为奇。但是他又常常因此自责,觉得自己是出家比丘,怎么能生起这种罪恶的念头呢?“此非正法,设我从此心者,则非正理”,因为这种念头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是在造恶因,“此是恶利,非为善利;此是恶法,非为善法”。在这种情况下,他面临两难抉择:要么继续忍受身心的煎熬,继续忍受着自责与造业的负罪感;要么舍戒还俗,过着正常人的居家娶妻生子的生活。经过了痛苦的挣扎,最后他选择了还俗,“我今舍禁戒还为白衣”。因为他知道,“沙门禁戒实不可犯,我于俗人中可分檀布施”。坦率地说,这位比丘能够具备这样的品性,已经十分难得了。
佛陀并没有斥责眼前这位可怜的弟子——他意欲舍戒还俗,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为什么说“情有可原”呢?因为他没有找到对治情欲的适宜法门。在这种情况下,佛陀一方面教诫说出家不容易,今生若要错过,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大劫以后,才有这样的机会。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国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更何况逢佛住世,亲自开导众生,多难得啊!而我们今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佛陀已经走了两千多年了,我们再也无从亲睹佛容,很多问题我们无从知晓,也无从下手,就好像一群缺父少母、无人看管的孤儿。佛陀除了给予思想上的开导以外,还教给了这位比丘对治情欲的法门,那就是“不净观”。“是故,比丘!当除不净之想,思惟净观。比丘思惟净观已,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尽断无明、骄慢。”关于不净观的具体观法,各种文章叙述很多,此处不再多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4-24
也有的。“还俗”,佛教专业术语,原来是个贬义词,特指僧人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如果是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则称为“归俗”或“反俗”。但随着年代久远,“还俗”、“归俗”、“反俗”三合一了,变成一个中性词了,表示“离开修行生活,回到世俗生活”的意思,没有负面意味了。
在佛教出家人里面,男性僧人可以还俗七次,女性僧人则仅能还俗一次这不是重男轻女,这是佛祖对女性修行者的爱护,因为相对于男性,女人对家庭的依赖较重、情执也较重,意志没有男人坚定(用现代话来说,女性是“情绪动物”,男性是“理性动物”),所以佛祖特别针对女众的习气,规定只有一次出家机会,希望女众慎重决定三思而行,也能使女众珍惜出家的因缘。
世俗人士出家会很隆重,因为对于佛教而言,这属于大事,值得庆祝,所以有庄严的出家仪式;但是僧人还俗,这是佛教的损失,所以都私密的举行,只要跟它常住(僧人出家一般会选择两种方式:常住或散修。常住就是长期住在一家寺院里,由所在寺院负责食宿和发放生活费。散修则是一家寺院一家寺院住过去,无寺院发放生活费,甚至自己找个修行场所居住)的寺院住持(如果是散修,就去找最初出家的寺院的住持)说自己要还俗、做个简单的舍戒仪式、交还度牒与戒牒,就可以还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