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法律的约束还是本身的修养。

我们区组织辩论会,我们抽签抽到公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法律的约束。

想问一下各位,有什么好的素材。

还有,当别人问到虽然有法律的约束,但还有许多人犯罪时,我们该怎么辨答。

谢谢。

公民素质的提高要靠其本身修养,不是靠法律约束。法律只是救济手段,不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实施手段。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它包括公民的素质和修养。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奉献精神和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等。
“公民素质”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民主的知识。二、彼此尊重与包容。三、保持温和与理性。四、服从多数尊重少数。五、自治与自制。六、参与公共事务。
公民素质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指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进程中在态度知识能力方面与社会相适应并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用法律强制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2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全民普法开展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蓬勃发展,公民法律素质也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逐步养成;各级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促进了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青少年法律素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法制观念逐步增强,依法经营管理已成为共识。但是,不能不看到,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乃至领导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学法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进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公民法律素质有一个新的提高。

端正指导思想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指导思想,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结合以德治国,以学习宪法和法律为前提,以增强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法律能力为着眼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应确定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把增强公民民主法制意识同增强公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相结合。(二)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强调的权利义务观。要引导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三)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要根据法治实践的需要组织人们学法,运用法律知识推动法治实践,再根据法治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学法。

坚持以民为本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要以让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准则,大力倡导“遵章循律、诚实守信、维权扶正、依法办事、民主参与”的基本法律规范要求。
遵章循律。首先要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遵守宪法的各项原则和规定,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其次是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再次,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各部门、各单位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群众自治组织按照法定程序通过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之类的文件,公民也有遵守的义务。
诚实守信。每一位公民无论是从政、为人、办事、交往,都要守诺言、讲信用、求真诚、负责任,言必行、行必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维权扶正。鼓励公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提倡公民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依法办事。公民无论是参政议政,还是搞买卖、订契约、干工作,都要有规矩、讲规则。

民主参与。村民、居民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也是民主参与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中之重

领导干部既是公民的一部分,又是其他公民学法用法的领导者、组织者。所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主导作用十分重要。

法律素质是领导干部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抓住关键环节,促使领导干部学法向纵深发展。一是组织管理重机制。在领导体制上,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工作格局上,实行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法宣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分级管理和分层培训相结合,计划调训和自主择训相结合”;在队伍建设上,主要抓好各级讲师团建设。二是与时俱进定内容。掌握履行职责必备的法律知识是基础,熟悉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相关的法治内容是重点,及时了解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主要精神是补充。三是健全制度做保障。要从学、考、查、用等多个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多种途径重阵地。自学是领导干部学法的基本途径。同时应明确各级党校是领导干部学法的主阵地。搞好助学,并努力做到法制培训的计划、课时、师资、教材、考核的“五落实”。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领导干部用法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在综合层面,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在单项层面,通过学以致用,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基层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等各个领域予以推进。查阅法律条文,钻研法治课题,要求法制工作部门把好法律关,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法律论证等,都是领导干部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主要渠道。

让法律进基层

让法律进基层的定位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关部门按照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的职能要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基层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广大公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它包括如下内容:

法律知识充实在基层。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对涉及公民工作、劳动、生活的新法律法规要及时宣传,对与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深入宣传,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法律法规要反复宣传。要注意针对性,公民个别法律需求要有求必应;从方法上既要“授以鱼”,更要“授以渔”,着力于公民运用法律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律师(公证员)提供服务在基层。每个律师事务所都要定向负责一个街道、乡镇的法律服务工作,鼓励律师义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各公证处要在每个街道、乡镇设立公证咨询点,定期由公证员向公民提供公证咨询服务。

纠纷依法调解在基层。普遍建立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健全首席调解员制度,推动人民调解协议书审核制度,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衔接,促使纠纷调解的规范化、制度化。

法律援助落实在基层。要与法律服务专用电话工作密切配合,依托街道、乡镇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员),采取上门服务、定期回访等形式,提高法律援助效率和服务质量。

依法治理在基层。要针对基层环卫、物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居民自治推进在基层。要健全“四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行“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居(村)务公开,保证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维护安定安全在基层。结合文明、安全创建活动的开展,完善基层安全防控体系,确保社区稳定。

整合法律资源在基层。在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领导下,充实和发展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只有靠道德约束不了时才靠法律 楼主可以这样回答他们
那么请问对面的朋友 你又是如何断定 没有法律约束的人们的犯罪率就比有法律约束的人们犯罪率低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