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幕府为何不废黜天皇

日本自平安时代中期开始,皇室颓废,实权外落到藤原氏手中。之后知道江户幕府灭亡,天皇无权这一凄惨的状况一直持续了一千年左右。
而在幕府统治期间,将军为何不废黜天皇?
是日本普遍认为天皇是神的原因吗?

希望有研究的人能够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幕府统治期间,将军不废黜天皇,是由多方面原因的,并不是日本普遍认为天皇是神的原因。
1、是日本改革不彻底的一个表现,保留的一些封建残余分子。
2、是幕府统治初期一个妥协性的表现,幕府统治开始时,为了稳定局势,还是保留天皇个虚名,不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为敌。后来也保留至今。
3、与日本的庄园制经济有关,每一个庄园主、每一个城主都代表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小集团,对中央的离心力大,尽管实权在握的幕府将军手中,其实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幕府的权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幕府将军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调配足够的资源彻底改变整个政治格局。中央政权没有绝对压制地方的实力,保留天皇便于缓解矛盾。
4、宗教在社会政治中的有反作用,但不是决定力量。日本天皇在神道教中的地位重要贡献,但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并不很强烈,所以认为神的原因是不正确的,应是日本的分封制造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2
镰仓幕府( 1192 ~ 1333 年) 统治的基础是新兴的掌握土地的武士阶层,他们和源氏家族结成主从关系,称御家人制度.武士向将军呈献名薄,行觐见之礼,并自将军领得认可的文书,方可成为御家人.御家人是将军的直属武士,另外有非直属武士,即非御家人.将军下有辅政的“执权”,由权臣北条氏世袭,还有管理行政、军事、司法的官吏,也由固定的几家武士世袭.将军派遣亲信武士到各国担任军政长官的“守护”,到各地庄园担任警卫、管理和收贡的“地头”,以后守护和地头逐渐取代原有的地方官和原来的庄园主,成为武士领主,即守护大名(名指地主)和地方豪强.

1232 年,制定《贞永式目》 51 条,这既是武家法规,也是全国性的法律.其中心思想是“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以忠、信为本,御家人对将军要忠,将军对御家人要信.对于皇室,表面上也要维持恭敬,因此皇室在幕府时期虽日趋衰微,但仍能维系不坠,形成日本社会独特的二元政权体系.御家人制度与西欧的封臣制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镰仓幕府末年,受商品经济影响,武士集团分化,守护大名势力越来越大,御家人制发生动摇.这时天皇联合一部分不满幕府的武士,起兵讨伐幕府,形成武士间的大混战. 1335 年武士大名足利尊氏废黜后 是 胡天皇,另立傀儡,自任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建立幕府,是为 室町幕府( 1336 ~ 1573 年) .

被废黜的天皇南逃吉野,另立朝廷与北方京都对抗, 1392 年才被统一,称南北朝时期( 1336 ~ 1392 年).在南北朝战争中,各地守护大名不断扩张势力,割据一方,后来将军也无力控制.守护大名互相攻伐,到 1467 年(应仁元年)围绕将军继承问题,酿成“应仁之乱”.应仁之乱开始了日本的 战国时期( 1467 ~ 1573 年) .

※日本封建社会何时开始,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主要有三种意见:大化改新封建说,平安中期封建说,镰仓封建说.日本史学界还有幕藩体制封建说( 1603 ~ 1868 年)
第2个回答  2008-08-12
这就是“和”的思想了

对于一个岛国而言,如果人们都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力而相互斯杀,结果就是造成整个国家民族的覆灭,因为在封建时代交通不便,失败者不可能像广袤大陆上的人一样可以逃亡,一旦斗争失败就只有死路一条!

无独有偶,英国作为岛国也是一样,“光荣革命”宁可从外国请回王室继承人都不肯否定原来的君主。
第3个回答  2008-08-12
因为幕府内部本身就是矛盾重重,社会矛盾尖锐。保留天皇也是幕府维护自己本身统治的一种方法,如果废除天皇反而会遭致部分大名及民众反对,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4个回答  2008-08-12
自日本大化革新以后,编订了《日本书纪》,《大事记》。为维护天皇统治,记载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简称“记纪”)记载,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下凡于九洲日向的高千穗山峰,与木花开耶姬生了火降芹命、火明命和彦火火出见尊。其中彦火火出见尊娶海神之女丰玉姬,生了鸬鹚草葺不合命,然后鸬鹚草葺不合命又与玉依姬命生了五濑命、稻冰命、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其中若御毛沼命即日后的神日本磐余彦。神日本磐余彦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神武天皇。说天皇是神的儿子,万世一系。反对天皇就是反对神。因此深受这种思想毒害的日本民众,包括官员,都不敢将天皇废黜,自立为帝。一旦废主自立,将会导致全日本的反对。故而幕府时期,将军虽是实际统治者,但全国的名誉统治者,最高帝王依旧是天皇。如中国的东周时期一样,五霸都尊奉周王为天下共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