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帝王墓的情况,知道的回答

山西帝王墓的情况,谁回答的具体, 分就是谁的!!
我朋友说 关于周王的,不要发网页 我懒的看 麻烦

你说的周王没有啊,如果是周朝的,东周西周,已挖掘的帝王陵寝在陕西和河南,在山西没有周朝的帝王墓(已挖掘),没发掘的也不知道了,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目前已发掘的山西帝王墓有冯太后墓、司马金龙墓、代藩九王墓、赵武灵王墓、栗毓美墓

北魏朝时帝王墓多葬于山西。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后李氏
北魏献文帝拓拨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献文思皇后李氏

1、冯太后墓:
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虚宫大同城北 25 公里处的群山中,有一座西临饮马河(御河),东对长城,北控沟壑丘陵,南瞰大同盆地的高峻山梁——西寺儿梁山。山岭南部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坟丘,俗称祁皇墓。据《水经注》、《魏书》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在北魏拓拔氏逐鹿中原的战争中,太祖道武帝拓拔圭曾于此建立营垒;而祁皇墓正是埋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

冯氏(公元 439 — 490 年)是北魏建都平城后第四代皇帝文成帝拓拔浚的皇后,献文帝拓拔弘的母亲(拓拔弘生母为李贵人),孝文帝拓拔宏的祖母,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女政治家。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五年(公元 481 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 年)冯氏死后葬于这里。整座陵墓造于山顶玄武岩上,封土堆现高 22.87 米。呈圆形。墓底为方形,南北长 117 米,东西宽 124 米。墓室坐北向南,建于封土堆的中心,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主室组成。甬道前后置有两道大型石门。主室近似方形,南北长 6.4 米,东西宽 6.83 米。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高达 7.8 米。整个墓室建筑,形制规整,规模宏大,是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墓葬之一。墓室造型和装饰都比较简朴,但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两道石门门框、门拱上的石刻,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法纯熟。尤其是门拱上高浮雕手捧莲蕾童子像面部圆润,微露笑容,一派童雅天真之气,表情十分生动。另有四件虎头门墩,姿态雄健,造型奇特,为墓葬中所少见。这些雕刻,风格与云岗石窟中部窟群近似,但是汉化色彩更加明显,为研究北魏中期世俗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从发掘中发现,永固陵曾多次被盗,但仍出土有铜簪、骨簪、铜箭镞、铁矛头、残石俑、灰陶器、料环、丝织品等,反映了当时铜器制造、铁器冶炼、料器烧造、纺织等手工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魏书》本传称:冯太后“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她还曾对自己的丧事预作遗命,一切从俭,从发掘中看未发现金银珠宝等饰物,这与本传记载基本相符。

永固陵之北近一公里处,有一座封土堆高约 13 米,底边各为 60 米的较小陵墓,这便是孝文帝拓拔宏的寿陵灵宫“万年堂“。据《魏书 ? 冯太后传》载:“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魏书 ? 高祖纪》又载:“万年堂”是冯太后葬后第二年——太和十五年(公元 491 年)七月开始营建的。后来由于迁都洛阳,孝文帝才没有实现自己的初衷。

现存的万年堂曾三次被盗掘破坏。原墓室建筑由通道、前室、过道和主室组成。主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 5.68 米,东西宽 5.69 米,高 6.97 米,形制与永固陵相同,但规模略小于永固陵。过道前后各有一道券门,现存较好的一件石门,正面浮雕一武士,身佩长剑,姿态威武,为我们提供了一件研究北魏武士装束的生动资料。

作为把北魏王朝帝业发展到顶点的孝文帝,对永固陵十分崇敬。迁都洛阳之前,每年都要几次前往拜谒,在率领百万步骑南伐的前两天,还要亲辞永固陵。迁都洛阳后,每当巡狩到平城时,也必亲往拜谒。这说明他对抚养教育他、并长期代他理政的祖母冯太后十分尊崇,对冯太后的功业十分怀念。他实际上是把冯太后作为北魏王朝的一代女主来对待的。

2、司马金龙墓:
司马金龙墓是 1965 年发现的一座北魏郡王墓,其规模不下于永固陵和万年堂;其随葬物品的丰富和豪华则超过了永固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据《魏书》和墓志铭记载,司马金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其祖先世代为晋之高官显爵。其父司马楚之于泰常四年(公元 419 年)率众降于北魏,被封为琅琊王,之后又“拜假节、侍中、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使”。司马金龙是司马楚之与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所生。

司马金龙幕座落在大同城东南 7.5 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全部地下建筑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和右耳室组成。墓室南北总长 17.5 米,后室高 5.20 米,墓道全长 28.1 米,全部用砖五万余块,每块砖上都有阳文“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十字。该墓虽早期曾被盗,但仍出土了大批釉陶俑、生活用品、木版漆画,以及石雕棺床、柱座和墓志铭,总计达四百五十余件,为同期墓葬所少见。其中许多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如驮粮马俑,是明器中的新题材,从侧面反映了地处塞上高原的平城粮食生产困难,要经常用大量马匹从中原地区运粮到京师。人面镇墓兽、骆驼俑和铁马镫,也是以前的墓葬中所未见的。墓中出土的石棺床、石柱座和木板漆画,更是稀世艺术珍品。石棺床和石柱座都雕刻精美。特别是石棺床东侧石柱上有四个力士高浮雕,身躯矫健,作承托棺床之状,中间两个力士的上部雕有兽面纹。三腿之间雕有水波纹壶门,其上以盘绕的忍东纹做边和地,中央空间雕有伎乐和龙、虎、凤凰、金翅鸟、人头鸟等形象。伎乐共十三个,中间一个是舞蹈者,两侧大致对称地排列着伴奏人。所持乐器有直劲琵琶、曲劲琵琶、萧、横笛、排萧、鼓、细腰鼓等,形象地再现了宫廷王邸的乐舞场面。四件石柱座,也是少见的精美艺术品。每件柱座上的浮雕蟠龙都栩栩如声。其中有两件,四角各雕一立体童子, 作吹筚篥(音必立)、弹琵琶、击鼓、舞蹈壮,形象生动可爱。这些雕刻内容大多见于云岗石窟,但比云岗石窟的雕刻更加精细,线条更为流畅,造型更为生动。彩画漆屏风大部已经朽散。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内容大部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故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它继承了战国和两汉漆画的优良传统,在相当大的画面上以富丽的色彩描绘了真实生动的多种图画,而技法上却较两汉前进了一大步。在构图上采用了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的手法,显示人物的不同身份和纵深远近的空间关系。在画法上,也改变了汉代常见的大笔平涂和单线勾勒,较成熟地运用了色彩晕染和铁线描,较好地表现出立体感和肌肤的色调。特别是线条运用,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富有节奏感,确有东晋顾恺之的“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的意境。以木板漆画中的《汉和帝 □ 后》图中的人物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的妇女、肩舆人物相比,以漆画中的帝王图与初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相比,在构图、笔画、色调、形象和风格、意境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相互继承的渊源关系。由于顾恺之的绘画现在只有后人的摹本流传,所以这幅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真迹就更为可贵,它可以使我们看到当时绘画的真实面貌。它的发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漆画上的大片题记和题榜文字,字体秀丽遒健,用笔和结字已近楷法,是晋隶向唐楷过渡的典型,为不可多见的北魏书法真迹。

3、代藩九王墓:
代藩九王墓是明朝九个代王的坟墓。据《大同县志》记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桂墓、戾王(掉戾王)逊 煓 墓、隐王仕 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

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据实地查勘,现今大同市东 5 公里处的马铺山下,西起古城砖瓦厂,经燕庄村南、西坟村至东坟村东北,东西绵延约 3.5 公里,似弧形排列着大小九座直径 8 — 10 米、高 4 — 5 米的坟墓。这便是代藩九王墓。代藩九王墓当年建筑十分壮观,地下有宏伟的墓室,地上有红墙纹瓦的亭殿、碑亭和石雕牌坊,还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墓园,并置有相当数量的民户守墓。今天的东坟村、西坟村就是当年守墓人的住地。可惜清兵入关,大同陷落,代藩九王墓地上的壮丽建筑也先后相继被焚毁。

4、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幕,位于灵丘县城西 1 公里处。
武灵王,名雍,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代国君,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在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改革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 299 )五月,传位幼子何,自号“主父”。惠文王四年( 295 )主父与惠文王游沙丘,公子章争位作乱败北,公子成,李兑围宫杀章后仍不解围,主文 3 个月不得食,饿死沙丘宫(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滏阳河东岸)。

赵武灵王墓原占地约 6 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 10900 平方米。墓冢魏峨壮观,周长 220 米、高 10 米。明崇帧年间在墓南立石碑一座,并建有碑楼,总高 4 米。碑正面刻有“赵武灵王墓”五个大字。民国七年( 1918 )知县蔡光辉集资修葺,树碑一通,筑神道一条,长 346.67 米、宽 16.67 米,墓四周广植树木。 1984 年四周筑砖围墙保护,并新建墓园大门。如今,宽阔整齐的围墙,茂密的树木,碧绿的草地,众多的石碑,簇拥着高耸的陵丘,使这座已有 2290 年的一代英明国君的陵墓,更加古朴壮观,成为人们旷怀今古的胜地。

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在这里筑城设县,因有赵武灵王墓冢,故取名“灵丘”。

5、栗毓美墓:

栗毓美墓”又名“栗氏佳城”,位于浑源县城南东北隅,尤以汉白玉石雕而著称,保护完好,品位很高。一九六五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栗毓美是清道光年间一位治河专家,历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 1825 )年,栗毓美调任河东河道总督,负责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运河的水务治理。并发明了“抛砖筑坝法”。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治河技术被广为推广。道光二十年( 1840 )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道光皇帝追赠他太子太保衔,赐谥“恭勤”。

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墓,被称为“栗毓美墓”。砖碹大门居中,门首镌刻“栗氏佳城”。两通汉白玉碑分立大门两侧稍前。进入砖碹大门,迎面是一座制作精致的汉白玉牌坊。牌坊前两侧,各有一汉白玉墓表。在墓道两侧,对称地排列着五组十尊石像生,有羊、虎、马、武将、文臣,这些石刻高大威严,气势磅礴。现存石刻为清陵石刻的精品和瑰宝,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随着历史的推移,建国以后,栗毓美墓先后被化工厂、汽车配件厂、药材公司、气象站等单位占用,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山门前两侧的碑楼、前院的配房、垂花门、后院祭殿、方亭已经倒塌无踪,地基或基础犹在,其余大部分虽然保存较好,但山门的屋顶、围墙、汉白玉石牌坊、坟丘的石栏板望柱等已破坏的很严重。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5
第2个回答  2008-07-15
山西没有周王,晋侯有,北魏皇帝也有
第3个回答  2008-07-15
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