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

A.以顾客利益为重 B.提高综合质量 C.强调过程管理
D.全方位控制质量 E.建立组织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全方位控制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恐怕不只是学会帕累托图、办一周质量培训班、背熟质量管理口诀。有位作者绝妙地说:全面质量管理也需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注意:

高层管理人员不能把责任一推了之。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从董事会开始一直贯彻到各级人员。跨部门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在决定如何开展、从哪儿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方面能扮演重要角色,但全体员工都必须对质量负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9
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区别如下:

1.确定管理目标的方式不同。实施目标管理,确定其管理目标时非常重视目标的民主协商。要求上级尊重下级意愿,上下级充分交流,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使组织内部各级别、各层次都能充分了解和理解各自的目标及总的目标,减少意见与分歧,进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各分目标与总体目标的实现。民主协商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因此造成管理目标确定有一定困难,或某些部门为使目标易于实现,采取留一手的办法,降低目标确定的水平,而一旦目标选择方向不正确,或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整个管理活动的失败。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制定往往是一种既定的组织行为,它只要求组织成员严格执行,而不强调组织成员对标准确定的参与性。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标准一般分为技术标准和工作质量标准。技术标准通常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等等,这些标准,都是各级各部门依据社会的要求制订的对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所提出的统一标准,是必须遵循的标准,因此,不存在组织成员参与协商的可能性;而工作质量标准是对达到技术标准的具体要求,它以技术标准的确定为前提,有什么样的技术标准,就必须要求有什么样的工作质量标准,也不存在上下级协商的余地。同时,质量标准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生产质量很高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质量管理的目的,质量

管理只要求产品质量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获得最佳的市场效益,而不管该产品标准可能有多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标准一般相对稳定,不作轻易修改。

2.管理活动过程的侧重点不同。目标管理重视工作的最终成果,即目标的实现,引导人们以成果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首要标准,并十分强调目标完成的水平,水平越高,则管理活动的成果越大。但对组织成员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何种方法、途径去实现组织目标却不作统一的规定与要求。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都能在实现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潜力,展其所长。但过分强调成果,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外部因素对管理系统的影响,外部因素往往是组织内部成员难以控制的,一旦它严重影响管理活动过程,尽管组织成员竭尽全力,但其最终成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若不作分析地片面强调以成果评价组织成员,则不可避免

地会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重成果不重过程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若出现重大错误,往往发现得比较迟,易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全面质量管理是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管理,它所强调的是以预防为主,要求管理者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技术手段,将管理活动全过程中一切影响质量的因素都控制起来,把影响质量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确保产品质量的合格。这种做法,既有利于预防影响质量的意外情况发生,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目标,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工作效益。但对管理过程的过分强调,一方面给管理工作增加了过多的任务,对各因素的全面控制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使整个管理体制趋于僵化,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创新热情。

3.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有差异。目标管理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技术和定量分析技术。定性分析技术,是一种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成就,通过一定有效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问题的方法,其优点是灵活简便,通用性强,对解决难以量化的问题较为适用。定量分析技术,是一种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在目标管理中,通常是定性与定量技术综合使用,使其决策更加科学。

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数据信息是其管理的基础,充分运用数据统计等手段监控管理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PDCA循环法、数理统计法等等都必须以准确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方法,以科学的数据为依据,避免了个人的主观意志和经验对管理活动的影响,但对于工作中某些难以量化的方面却无法提出合理的标准。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一样。目标管理由于其重视目标的分解及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非常适合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被人们称之为“管理中的管理”。实施目标管理时,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总体目标的要求,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使之与总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应做些什么和应获得怎样的成果。这样,一方面使各级管理人员责任更加明确、具体,杜绝了职责不清、目标不明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各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目标管理在有利于管理人员培养的同时,也对各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管理中的管理者不是原则的领导,而是具体的实际的领导,对各项指标都要心中有数,工作不深入,没有专业的知识,不了解下情,不熟悉生产,不会经营管理是不行的。为此,管理者必须端正工作作风,充分发扬民主,协调好内外各种关系,使各组织成员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切用数据说话”,强调企业为用户服务,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用质量标准衡量每一组织成员的工作成绩。因此它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严格依照质量标准开展本部门工作,在质量标准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取措施节约成本、缩短时间,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对下级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固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管理者无权修改各项技术指标。上下级隶属关系明确、约束力强,重视行政手段的运用,不过分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这样的管理,使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效率高,但往往容易因强调标准的唯一性,而忽视组织内部的民主气氛与协作精神。
第2个回答  2013-10-19
D.全方位控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