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的英勇事迹50字左右

如题所述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淮军增援镇压,日军也借口保护使馆与侨民派兵进驻汉城。日方对战争蓄谋已久,因此不断增兵,最终发动丰岛海战,引发甲午战争。

日本不断增兵的同时,也向清政府抛出要求共同改革朝鲜方案,侵略意图十分明显,清政府令李鸿章备战。而此时,李鸿章仍不主张添兵赴朝,并希冀中日能共同撤兵。直到中日谈判破裂,日本正式发动战争后,李鸿章才不得不应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援军入朝,返航时在大东沟遭遇日军袭击,北洋水师仓促应战,黄海海战爆发。接敌途中,丁汝昌命令将舰队由双纵阵改为横阵,由于向两翼展开需要时间,不待队形完备,旗舰“定远”的管带刘步蟾便擅自下令发动攻击。

此时,距离敌阵还有5300米,北洋舰队仅形成了较为散乱的人字形阵型,完全未处于有效的对阵状态。刘步蟾此炮将其紧张的心情暴露无遗,相比较日军在北洋水师发炮后,继续挺进达三分钟之久,直至距离3500米时,才在有利阵型上开炮还击的举动,或许第一炮就已经暗示了战争的胜负。

日军甫一开炮,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定远望台打坏,在望台上督战的丁汝昌受到重伤。丁汝昌的坠舰,给士气带来极大的损伤,进一步也加剧了北洋水师的混乱状态。由于日方舰艇具有快速的优势,很快形成太极阵,裹住北洋水师的人字阵,并渐渐攻入人字阵脚,将致远、经远、济远三舰隔绝于阵外。

邓世昌驾驶致远一舰,由于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故而攻敌最力,两阵甫合,其他船还在后面,致远便独自向前猛驶冲锋直进,开放船首船尾英国制造的十二吨大炮,并施放机器格林炮,先后共百余出击。此时其他舰艇已在一片混乱之中,无一舰能勇往协助致远,致远显示出孤军深入,无复后继的态势。

日舰见有机可乘,便以四舰环攻致远舰,致远多处中弹,船身倾斜,情况十分危急。在此危急时刻,邓世昌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他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时吉野舰迎面驶来,邓世昌于是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冲去。

日军发现了致远的企图,便集中火力,轰击致远,最终,致远在炮火下沉没,邓世昌坠入海中,此时,邓世昌的随从刘忠递给他一根浮木,但他坚决不接,愤然地说:“事已如此,誓不独生!”有义犬见主落水,也跳水相救,邓世昌按犬头入水,最终殉国,年仅45岁。英法各国水师观战者皆感叹世昌之忠勇为不可及。

扩展资料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甲午战争”之后,大鹿岛人民为邓世昌及无名烈士所修的墓,因当时财力物力所限,十分简陋。1988年,东港人民政府把这座墓迁到了东口南山的北坡上。大鹿岛人民为“致远”舰上的遗骨新做了一口棺材,挑选质地最好的木料,请岛上手艺最好的木匠钉制的。

墓前立了块碑,墓碑正面刻下“甲午无名将士墓”,墓碑后还写了碑文。后来据来岛的一些专家、学者见解:一般的士兵是不能进入驾驶室的,从那里打捞上来的骸骨很可能就是邓世昌的,于是就将“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改为“邓世昌墓”,在横墙上写着“甲午英烈永垂不朽”。

日本企业家井上幸男专程来鹿岛,向邓世昌塑像和“甲午英魂”墓献了花圈。据说,他爷爷当年作为日舰上的一名大副曾参加了甲午海战,他是遵照爷爷的遗嘱,带着一种负罪感祭奠甲午壮士的。

花圈上写的是:“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美籍华人刘玉珍先生回岛探亲时,让家人扶着登上蟒山,在英魂墓前深深鞠了三躬,深情地说,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我这次回国就是来“寻魂”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世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5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而沉没。他誓与军舰共存亡,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2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第3个回答  2018-05-21
才春节快乐(✪▽✪)
第4个回答  2019-04-28
上课上课上课上课就是纠结啊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