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化学成绩

如题所述

在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深深感到行之有效教学重要性。解读近几年中考试题及今年《新课程标准》特点,不难看出,现在中考命题“狠抓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重创新”,试题难度降低,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们教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实施教学,才能“行之有效” 的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有兴趣,学得“有滋有味”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兴趣 多表扬 实施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时期。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以有趣的问题、直观的实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如《绪言》课上提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假酒会引起中毒,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钢铁为什么生锈?氢气球为什么能飞?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为什么”,学生却面带难色,教师接着演示“白纸显字”“铁树开花”烧不坏的手帕等有趣小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谜语故事、身边事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后期的教学中要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发散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设疑,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和加深印象。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近一步认识了解自然,懂得知识的无穷,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教师也应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感到自己在主宰着知识的脉搏。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 可以说也是上好化学课的必要条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能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学生,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用用多把尺子”评价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爱能够融化一切坚冰!学生天生喜欢别人赞扬,老师如果表扬了学生,学生就减少了对老师的恐惧感,能放松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就会主动举手发言。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实施措施 面对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一个非常好的化学课堂,成为广大化学老师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材的改写,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更新颖,更有效的化学课堂。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化学知识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便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认为制定切合实际的创新教学模式是最合适不过了。 1、课前预习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包含了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在学好这门课最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它可以提高课堂笔记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记什么,哪些详细,哪些略记,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受益匪浅。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引题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可以精心筛选设计实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用寓意深刻的化学家的故事,做有趣的化学游戏,开展化学小竞赛等,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如:教学《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学过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稀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兴趣高涨。 3、认定目标,自主尝试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围绕事先已经制定好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精心筛选的试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教材自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过程和学科研究的方法,并由学生试着解答这些题目,教师巡视,点评,释疑。 4、联系实际,拓展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指有所突破,有所改良,表示发展的方向性具有新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先从观念着手,创新观就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富有追求创新、追求无限的境界。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不足,善于思考通过改良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敢于想象,敢于迎接挑战。创新是创新精神的先导条件,只由观念转变,创新精神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体现。创新精神表现为乐于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乐于寻求物质间的内在关系,乐于寻求依据解释现象,能善于接受新的信息,并能运用学习和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敢于大胆提出设想和建议。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决定了学习化学注重从实验获得知识,或将获得知识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充分利用课外小实验。学生课外实验是化学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题中最能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体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自制净水器,可采用找材料→设计方案→加工处理→讨论完善→尝试制作→实验展评等活动形式来进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使学生能在课外实验的实践中主动发展。又如制作灭火器,自制各色各样的晶体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结合收集资料,实现从设计方案交流论证展评整合尝试成功。还有土壤PH值的测定,雨水PH值的测定等许多课外实验的开展,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更有吸引力,更感到满足了。 5、归纳整理,强化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保存教学信息,突出重点,难点的研究方法,还需概括性地将本节知识形成网络体系,本环节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也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 6、达标测试 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对应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选出学生容易出错的,似懂非懂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素质,深化创新,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更加完善。例如:把质量分数为18.25%的盐酸50克加入到10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溶液为中性。 (1)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要配制500毫升上述氢氧化钠溶液(密度1.1克/毫升)需要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各多少毫升?(40%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4克/毫升)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易在计算水的体积时出现:500毫升-98.2毫升=401.8毫升的错误。因为溶液混合时,体积没有加和性,故解此题时需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计算。像这类易出错的题目要多强调。 总之,为了教好化学,上好化学课,每位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课堂上的学生感觉如沐春风,在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中心领神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