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

如题所述

有一篇题为《老师的目光》的散文是这样写的:“岁月里最深挚的,那是老师的目光,它望穿千古,洞悉宇宙;大地上最宽广的,那是老师的目光,它上彻天文,下察地理;人世间最无私的,那是老师的目光,它惊看鱼跃,喜随鸟飞。老师的目光是轻轻轻轻的风,轻轻轻轻的是它对幼苗的问侯;老师的目光是长长长长的线,长长长长的是它对学子的牵挂;老师的目光是深深深深的海,深深深深的是它对世界的热爱。”作为正做着老师的我们,读此之后,定会生出几分激动与自豪,但真的要让我们的学生这样看待我们,那实在是太难了。这是对老师的赞美,是对理想老师的描画。其实我们听到的赞美已经不少,比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等等等。这些美丽的光环,在经济大潮冲刷过的今天,已引不起我们太多的激动。不过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既然命运安排我们从事了这份职业,不管是不是我们的初衷,符不符合我们的理想,别人是不是赞美,我们都要担负起这份职业的责任,把这份工作干出成效,而且还要干得愉快。如果我们真的使学生人尽其才,真的赢得了学生的衷心赞美和爱戴,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十分值得骄傲和幸福的事情!我们也只有得到学生的爱戴,我们的工作才能高效化,才能充满情趣和快乐,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幸福的享受,而不是痛苦的煎熬。一、充满激情,胸怀责任。激情是什么?激情是强烈激动的情感。激情有表现在外的,如慷慨激昂、手舞足蹈等等;有表现在内的,如心中对某事物的强烈热爱,干好某事的强烈愿望,对工作的执着投入等等。激情不是胆汁质和多血质者的专利,即使是抑郁质的人,也不乏有充满激情者。对事业和工作有没有激情,关键取决于对该事业和工作是否具有强烈的喜爱之情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是优秀品德的体现,干一行而爱另一行是心猿意马,是感情错位,必将一事无成。学生对老师的体察和评价是非常敏感、细致和深入的,老师对工作是否喜爱和胸怀责任,学生感受得清清楚楚,是任何掩饰都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的。学生不可能喜欢对教育教学工作感情淡漠的老师,更谈不上爱戴。当了老师而没有学生喜爱,这不是一种悲哀和痛苦吗?想把工作干好,那更是不可能。对工作充满激情和胸怀责任主要表现在:备课时一丝不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切忌对知识和例题掌握得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以致在课堂上卡壳或出现错误;上课时要全身心投入,精气十足,声灌满堂,抑扬顿错,谈笑风生,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于教学方案的实施,切忌萎靡不振,心不在焉,马马虎虎;辅导时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并耐心全面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赞扬和鼓励,切忌走马观花地逛一圈儿便躲在一边看书报;批改作业时要仔细认真,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写一句批语,多鼓励,少批评,切忌浮光掠影,有错不纠;对班级和学校里的其它工作,都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尽可能同学生一起热情地去干好,争取夺得第一,切忌消极落后,漠不关心,当着学生的面发牢骚。以上是对老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喜爱老师的最基本的因素。二、博学多才,言行优雅。陶行之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令人“敬”,“学高”令人“佩”,二者兼备才能令人“敬佩”,了了八个字,道出了做老师的真谛。老师的“学高”和“身正”是受学生爱戴的又一重要因素。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是内在的,才华横溢、谈吐文雅、行为端庄、风度翩翩是外在的,只有内蕴丰富的人,才有高雅的外表。以前曾听到有人说:“大学里学的知识足够教学生用的了。”其实这是非常浅薄的论调。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即使天天在学习,也难保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放松或者停止学习,马上就显出孤陋寡闻,即使对以往的知识和教学工作来说,大学里所学的那点儿知识,也是少得可怜。“活到老,学到老”,实不为过。老师不学习的理由有一百条,比如工作忙,生活苦,琐事多等等等等;但老师必须学习的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不学习,将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更不要说成为优秀的老师了。那么怎么学呢?挤时间读书。工作再忙,每天挤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读书还是可能的,把闲聊、静坐、饭后茶余、卧床入睡前等时间用来读书,就很可观,关键是养成爱书、想书、随时读书、哪天不读就不舒服的习惯。每天精读10页书不能算困难,但坚持下去,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读完一本书,一年就可以读10本以上,再退一步说,一年读5本也很不错吧。我这里说的是精读而不是浏览,要经常记点儿笔记,写点儿感想,尽可能多地记忆其中的内容,读书不记忆等于浪费时间。所以读书最可贵的方法是“坚持”和“记忆”。读什么书呢?《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中外教育名著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是必须精的读书籍,文、史、哲、天文、地理等方面要随自己的兴趣尽可能多地浏览涉猎。尚未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往往很难开头,甚至认为读书是件难事、苦事,其实一旦读进去,就会发现其乐无穷,看到书籍就像饥饿的人看到了馒头,只嫌自己读得少、读得慢,偶尔有一天没读书,就会深感空虚。读书只是丰富了知识,至于多才,还须在多方面技能上锻炼自我,在吹、拉、弹、唱、讲等等方面,最好有两种以上的爱好。当一个人内心丰富了,必然会影响到其个性、修养、气质、风度、言行等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位很有内涵的人,于是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如果再注意一下外表完善,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作为老师来说,修饰外表不要追求奇装异服,要整洁、朴实、大方;表达要清楚、准确、连贯、有逻辑性,不说病句,不带口头语,更不要说脏话和痞话;举止要端正、洒脱,走路昂首挺胸,手势自然舒展,坐姿端庄严整。有人可能会说,这样是不是太累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是习惯成自然,请看那些军人们,你让他们举止歪歪斜斜、邋邋遢遢他们还不习惯呢。三、真心关爱,一视同仁。关于教育与爱的关系已无需再多说了,用一句话做比:就像池塘里如果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一样,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不过在现实中确有个别老师对学生爱得有些浅,有些偏,有些不被学生理解和认可。茫茫人海,这批孩子成为自己的学生,两者建立起师生关系,这是一种缘分,一种非常值得珍惜的缘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老师是主动的,关系好坏主要决定于老师。老师对学生播撒爱就像播撒种子,在适时、适地、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一粒可以收获十粒甚至百粒,播撒越多,收获越大,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老师们千万不要吝啬。但是这种爱一定要发自内心,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来不得半点虚假,学生鉴别爱的真假,就像PH值试纸鉴别酸碱度一样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关爱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老师们要融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使所播撒的爱发芽和生长。对学生的爱若不能一视同仁,那就犯了教育之大忌。刻苦、听话、漂亮的学生,谁都喜爱,但那些不刻苦、不听话、不漂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而且他们也都有各自可爱的地方,他们的缺点也不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怪罪于他们,相反,更应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要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希望。想做到一视同仁实在不容易,有时自己并没有偏爱之心,学生却认为偏爱,尤其不受喜欢的学生更敏感,这说明自己有不当的方式引起了误解,要及时进行解释甚至道歉。做好这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可以在不大受喜爱的学生身上多投入一些精力和感情,但不是批评和斥责,更不是讽刺和挖苦,而是拉拉家常,指导指导学习方法,帮他们分析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或者让其帮自己做点事儿;更关键的是给每一位学生都找出至少两条优点,并公诸于众,甚至通知其家长,还要经常关注其发展变化;另外,课堂上提问要尽量顾及到全体,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千万不要上来就批评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一定要问清原因,冷静处理。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老师一直真心关爱某位学生,并对其投入很多,但这位学生却并不买账,仍然经常犯错,教育也不听,甚至还对老师不尊或者顶撞。不少老师对此非常苦恼,认为这样的学生实在没良心,不可救药,于是干脆不去理他,或者交给学校严惩,以致使师生感情彻底破裂,也使这位学生更难变好。我不敢说绝对没有这样的学生,但绝对非常非常的少,其实主要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这把锁的钥匙。遇到这种事情,老师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要只向坏处想,要考虑可能另有原因,可能师生之间有什么误会或隔阂,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坦诚交谈,直至学生说出真心话,消除师生间的误会。如果真的解开了这个疙瘩,这位学生很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并对老师感激终生。四、严格要求,方法灵活。古人说:严师出高徒。几乎全体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老师要求严格,如果某位老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早晚会遭到学生的埋怨甚至怨恨。但是,并不是说越严越好。《论语》上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厚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老师们也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宽严有度。学生出现错误和违反纪律是很正常的,老师千万不要因此大惊小怪或暴跳如雷,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最佳的处理办法。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口头约定要坚决遵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惩罚之前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错误,顾全大局,同意按制度办,惩罚之后要给与安抚和鼓励,并说:“过去的事情不再想,只是要记住,聪明人不会让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第二天再见了这位学生,要主动先与其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适合用硬法,有的适合用软法即真情感化和真诚交流法,对那些经常犯错,经常挨批的学生软法往往比硬法更有效。消除师生隔阂或误解的方法很多,除了沟通交流之外,细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与学生反反手腕,比比摸高,开个玩笑,分他一点零食吃等等,这些细节往往能一下子拉近师生距离。每位老师都想做个成功的老师,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那么就从一点一滴做起吧,不要抱怨当老师辛苦劳累,其实干那一行都不容易,我们的付出所换来的幸福感,恐怕是其它任何行业的人们都无法体验到的,愿每位老师都能像《老师的目光》里所描绘的那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圣人。(作者是山东莘县实验高中副校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