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避免对学生的隐形伤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1
教师是爱的使者,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职业。而在教育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更是令许多人困惑的问题。下面我就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学校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身心无忧的地方。事实上,学校一直是一个令少年儿童又爱又恨的地方,那里有无穷的知识,有同龄的伙伴,有新鲜的事物,同时也有繁重的课业、无尽的烦恼。一旦进入学校,学习的压力、纪律的束缚使孩子们原本童真的心灵充满了压力和烦恼,他们过早地开始感受到“苦”的含义。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更严格地说是考试分数)和班级或学校名次,就成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他们学习是否努力,智力如何,个人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少年儿童一切都围绕着以分数为中心的学习生活而无奈地旋转。他们也就无形中成了生活中一只小小的陀螺,被外界众多的压力鞭打得无法停止。孩子的天真、活力、想像力、创造力却被慢慢地消磨殆尽。对学生的“管”要讲教育的智慧。要以关爱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否则我们的关爱会成为“教育学生”这个漂亮借口下发生的隐性伤害,因此而造成的少年儿童自杀、精神失常等现象时有耳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隐性伤害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大多数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投下了一丝阴影,其伤害何时会显现,程度如何,却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这种伤害,由于不太明显且发生效应较为迟滞,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弥补。案例一:一位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年在离开学校两年后,仍然不想说学校的事,认为老有人欺负他,而当初在学校时,每次考试后倒着排名次的公布方式使他总是第一或第二。他的旧日同桌,另一位因成绩较差而备受歧视的少年则坦言,老师曾找他及其父母做过工作,劝其转学或弃学,以免影响班级的平均分。他承认,在学校里觉得很压抑,并以“再去,我就要疯了”的言语说服了父母,整整一年没有去上学,老师也没有再去找他。案例二:兰州市西固区某中学高二(3)班一名平时各方面表现都算突出,性格也并不内向的男生,由于期末考试作弊,受到政教主任的批评,在家长到场的情况下,悄悄到教学楼僻静处用衣服自谥身亡。这两个例子是有密切联系的。案例一那种按倒数排名的方法,是一种对学生极端恶劣的心理伤害。或许教师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知耻所后勇”,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是第一名(实际上是最差的)。内心的失望、伤心、羞耻铸就为沉重的压抑,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分裂。而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此类学生不是考虑如何提高自信心与学习兴趣,而是“老师曾找他及其父母做过工作,劝其转学或弃学,以免影响班级的平均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隐性伤害现象,是应试教育下的畸形怪胎。而案例二中的那所学校,对这样的学生往往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把学生往政教处一拉——“你是要负责任的。”不进行任何人性化的循循善诱、现身说法、耐心说服,一句话当场毁灭了一个鲜花般的生命和一个幸福的家庭。案例三:兰州黑恶集团马冰冰案件或许有的教师甚至家长认为,这孩子也太脆弱、太缺乏理智了。不错,传统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封闭性使学生自私、自闭,心理承受为差、缺乏理智性。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本身对所教的学科充满热情,在讲授和辅导时就会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这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上几个案例教师连学生都不愿见面,如何谈“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呢?恐怕学生只有深深的恐惧感吧。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象牙塔中的教训太残酷了,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冷血教师”该消失了!我们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强调约束与服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非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秩序而非活力。往往认为学校生活就是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那些学习成绩较好、上课表现较乖的学生容易博得教师的喜爱。反之,那些成绩较差、上课时小动作较多、爱说话或者爱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隐性伤害。因为老师责罚他们的频率更多,力度更大。在一个以学业成绩为首要衡量标准、以秩序为首要保证的校园情境中,这一类少年儿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性格内向、较为内敛、孤僻的校园特殊群体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是同样的伤害情境,这些孩子受到伤害也会比别人更深更重。在学校生活中,这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更容易遭到侵害。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有亲属患有精神病或父母正在服刑的学生,以及那些性格内向、怯懦、寡言少语的学生等等。这些少年儿童因生活中一些不尽人意的事件而容易遭到教师或同学的歧视,受到隐性伤害的可能性也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女生虽然受到各种惩罚的经历比男生少一些,但却对惩罚怀有更多的恐惧。在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更大此类孩子受到委屈或伤害时采取了“谁也不告诉”的应对策略或“无处诉说”茫然局面。例如:金园翔家庭情况。其中,男生多于女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多于成绩较好的。因为不想说或无处可说,而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小小的心灵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留下了一道道伤痕。他们将独自啜饮痛苦,体验心灵的孤寂和无人言说的痛楚。使不起眼的伤害,可能会在长期的积郁中逐渐壮大,造成对心灵更大的创伤。对这类学生群体,必须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二、 校园环境形成的隐性伤害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世界性校园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中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现象。如对弱小群体的殴打、勒索钱物等。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到校园外形成社会暴力。如“校霸”、“班霸”与校外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罪犯团体沆瀣一气、为害一方,往往直接导致少年儿童的身心伤害。而这种现象却又常常被学校管理机构和教师所忽视。例如:日益增多的校园暴力案件。一、理解与耐心是打学生心灵的钥匙。好学生谁见谁爱,可是对于差等生,尤其是双差生,课上捣乱,考试不及格,口出秽语,坐无坐姿,站无站相,怎么爱得起来呢?其实越是差生,越需要爱他们,因为他们就像一棵小树,要定期为他们剪枝。如果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职,我们就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就更需要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爱心。否则,在学校他们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把他们推向社会之后,会危及社会和他人,有的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要用火一样的真情去温暖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感到你的真诚,才能够被接受。有道是:尊师才能重业。上不爱下,下不亲上。试想学生如果恨你,讨厌你,他能认认真真地学你这一科,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吗?例如:金园翔的辱师事件,嘉誉的扔作业本事件,丁文臣的骂师事件。(二十一中校内事件)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辱师事件。二、宽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有道是:该宽容时且宽容。对于学生的错误,需要批评;但有些错误,则不能太认真。当个别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摸到此时学生的心态。既对其错误不姑息迁就,剖析产生根源指出危害性。同时,还要谅解他们的一时鲁莽,做到宽容有度,严而不厉,中学生的过错大多是由于自制力差而造成的,而对于学生非本质的过错一味地批评往往收效甚微,而对他们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则常常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德育工作,要注重加强对新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特点的研究,关注学生心理需要,把学生当做“有眼、有耳、有头脑”的人,为了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班主任工作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当更多的聆听和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研究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只是公开的、集体的,而更多的是个别谈心和辅导,拿出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不要让学生怕你,让学生敬你。教师栽下了一棵树,世上就多了一片绿荫,转化了一个后进生,就把社会向前推进了一小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讲,后进生的转化比优秀生更显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根本要消除显性的与隐性的各种伤害,也只有沉心于孔夫子有教无类志向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