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后备母猪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饲养后备母猪越来越重要了,不单纯是猪场每年需要40%的后备猪补充,关键是预留后备母猪选种也不可忽视,选好优质纯种后备母猪可以给养猪场带来相当高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猪场的成败往往决定于对后备猪的重视程度。一、与后备母猪有关的问题1、后备母猪大体重不发情一般后备母猪多在六月龄、体重八十公斤左右出现首次发情,但生产上却常出现大体重尚未出现发情现象,甚至体重达到一百五十公斤仍未发情。每年因为不发情使后备母猪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据统计,现在集约化猪场,后备母猪的利用率只能达到70%左右,这是一种相当大的浪费。我们统计过,淘汰一头后备母猪的损失多达一千元,相当于购买一头后备母猪的费用;推迟配种一天的损失(饲料加上少产猪数)可达十元以上;这是相当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打乱了正常的配种产仔计划。2、初产母猪难产稍加注意会发现,难产的母猪里边,后备母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难产对母猪的伤害很大,子宫内膜炎、产后无奶、淘汰、死亡等,对猪场的损失是很大的。3、初产母猪死胎比例大初产母猪产死胎的比例很大,特别是在每年的十月份左右,使长时间的饲养变为无效。4、初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另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初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而且所占比例很大,短者十天半月,长者一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5、初产母猪所产仔猪黄痢发生比例大仔猪出现黄痢时,伤亡非常大,在所有发生黄痢的猪群中,初产母猪所产仔猪所占比例远大于经产母猪。6、母猪三四胎时因肢蹄病淘汰母猪在利用三四胎后,出现明显的肢蹄病,不得已淘汰。后备或初产母猪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何处理好后备母猪,是养好猪的第一步。二、后备母猪问题的原因分析1、营养不到位营养不到位会带来以下损失:一是缺乏维生素A和E时,母猪发情时间会出现明显推迟;二是由于后备母猪需要的钙磷相对较多,如果后备猪饲喂育肥猪料,会出现身体软弱,在配种时出现让公猪压倒的现象,而且三四胎母猪因肢蹄病淘汰也和这有关;三是后备猪对生物素的需要量很大,如果生物素缺乏易引起母猪的蹄裂以及脚垫裂缝和出血。2、身体发育不成熟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不同之处还在于后备母猪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体格小,身体贮备有限;胃肠容积小,无法采食足够的饲料,产仔后奶水不足;初产母猪容易发生难产,除体格小外,外界刺激也会引起的应激性难产,多见于初产、胆小的母猪,由于受到突然惊吓或分娩环境不安静等外界强烈的刺激,起卧不安,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引起难产;如果配种日龄提前或体重未达到规定标准,上述问题会显得更加明显。3、后备母猪抗体水平低这一问题除在仔猪黄痢方面外,猪瘟抗体水平低也时有反映,在哺乳期间发生猪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原因是后备母猪没有经历过大肠杆菌感染,体内没有相关抗体,而经产母猪经过大肠杆菌感染,体内有足够的抗体水平;另外,猪瘟抗体和其它抗体也有同样情况,即经产母猪抗体普遍高于初产母猪抗体,这在生产中应引起足够重视。4、后备猪运动不足运动不足,尽管在青年猪表现不明显,但在产三四胎后,却出现体质变差的现象。三、后备猪饲养管理要点1、营养供应后备母猪所需营养既不同育肥猪,也不同于妊娠或哺乳母猪,而是有一个特殊的营养需求。这是因为后备母猪既需要强壮的体况,还需要及早发情,适时配种。首先,后备母猪需要足够的维生素A的E,上面两种维生素是正常的发情所必需的;如维生素E对后备猪的需要量为44IU/公斤,而育肥猪仅需要10IU/公斤。其次,后备母猪需要更大量的钙磷,钙在饲料中的含量多高于0.85%,而育肥猪仅需要0.6%。另外后备母猪对生物素的需要量大,而育肥猪需要很少,生物素的缺乏在以后的生产中才会显示出来。在后备阶段供给专用后备母猪料,在哺乳阶段供给更为优质的专用初产母猪哺乳料,会大大减少后备母猪大体重不发情、体质差以及断奶后不发情的现象。2、限制饲喂后备母猪在70公斤后要采取限制饲喂,一方面是自由采食往往会延迟母猪发情时间;另一方面是限制饲喂可以保持适宜的体况,更有利于发情配种。在生产上,体格大的母猪不一定繁殖或哺乳性能好,但却增加了营养消耗和管理难度。3、运动和催情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使猪体发育匀称,特别是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坚实性,应安排后备母猪适当运动。在集约化猪场,后备母猪的运动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母猪赶到运动场自由活动,另一种是大圈饲养的情况下,通过减小饲养密度、增加饲喂次数等方式促使其活动。另外,在六月龄后,定时将公猪赶到后备母猪栏,既有利于母猪运动,又具有催情效果。4、配种适龄的确定后备母猪的配种适龄对不同品种有所区别。我们认为,对于长大品种来说,后备母猪发育到七月龄,体重达到110公斤,发情达两次以上的母猪就可以参加配种。我们不提倡配种日龄推迟到八月龄后,因为集约化猪场配种是有计划的,如果发情早的必须到八月龄,则发情晚的有可能到十月龄后,出现配种过晚;另外,在生产上,出现难产或其它问题的母猪多不是首批发情的母猪,也就是说第一批配种的母猪体重略小并不会影响正常生产。5、配种管理后备母猪的配种管理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择体重接近的公猪,体格过大的公猪容易压坏母猪,如无法调整时,配种时要人工辅助;另一点是后备母猪发情后配种时机与经产母猪不同,一般要较经产母猪配种时间推迟半天左右,因为后备母猪发情持续期比较长,配种过早会出现受胎率低、产仔数少等现象。俗话说:“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是有道理的。6、后备母猪的防疫后备母猪配种前应该将常规防疫工作进行完,如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细小病毒、乙脑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注射疫苗时一定要操作到位,部位不对或剂量不足都会造成免疫失败;二是灭活疫苗在首次注射时必须注射两次以上,如细小病毒、口蹄疫、伪狂犬等;三是在配种前抽样检测抗体指数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弥补以前工作的不足;四是初产母猪的抗体水平普遍低于经产母猪,对一些易发疾病应加强免疫;五是管理到位的猪场一般不需要进行大肠杆菌防疫,但对于管理略差的猪场,初产母猪的疫苗还是有必要做的。——选自《北京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9
后备母猪是指从保育猪中选出的还未怀孕过的母猪,是养猪场必须存在的母猪状况。后备母猪可以用来更新繁殖的母猪群,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正常母猪的怀孕生产周期在140天左右,当母猪繁殖效率大大下降时,就要更换为后备母猪。后备母猪饲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与引进:选择后备母猪要注意猪的健康状况,选择身体健康、四肢强而有力的母猪,繁育出的小猪体质也好。选择品种好的母猪,不同品种猪的生活习性和习惯都略有不同,要选择适合自己猪场的猪进行养殖。一般猪场引进后备母猪会在配种前45-60天,要给母猪流出15天左右的适应期,适应期间要与本猪场的猪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2)日常管理:后备母猪进入栏体时,要根据母猪大小肥瘦进行安排,同一个栏舍的母猪,夏季数量少,冬季数量多。新购入的母猪安排隔离适应期,并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引进时不要突然更换猪的饲料,避免应激反应,要逐渐过渡。配种前后,根据猪的生长状况,增加或降低饲料营养。不能给母猪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可以使用自动喂料系统来储存、输送饲料。在怀孕期间,可以使用定量桶定时定量饲喂母猪。
(3)淘汰依据:引进时做好日常记录工作,包括免疫接种情况、 日常饮食状况、身体健康变化、发情记录等等。对体重、日龄达标的母猪进行挑选,未发情的一律淘汰,日龄达到300天,还未配种的母猪也要淘汰。严格遵守后备母猪挑选标准,对患有疾病的母猪进行观察,恢复慢的也要及时淘汰。
资料拓展
母猪是猪群中雌性猪的统称。母猪种类繁多,按颜色分,有黑色母猪、白色母猪,还有花斑色母猪。其生活习性也有一定差别,按地域来说,有的母猪以半生半熟的食料为主,有的要熟食为主,还有的吃生料。国内母猪有很多品种如太湖猪,长白猪、大白猪、二花脸、金华猪、杜洛克、皮特兰、荣昌猪等。
免疫程序:空怀期:肌内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初产猪肌注1次细小病毒死活苗,以后可不注;头3年,每年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每年肌内注射3~4次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腹泻菌苗;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产前30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产前2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产前16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
管理: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妊娠母猪常常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成活率低等现象。为实现母猪高产高效、降低胚胎死亡数量, 提高其产仔成活率,冬季要做好母猪繁殖管理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中可通过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控制猪舍环境,把胚胎死亡数降到最低限度。猪舍的温度应保持在16-22℃,相对湿度70%-80%,配种后喂料量应降低到原来的较低水平,但应保证优质全价,保持圈舍清洁卫生,以便减少感染的机会。
选择饲喂方式:母猪怀孕后,受精卵在第9-13天内的附植初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死亡,这是第一个死亡高峰期;妊娠后第三天出现第二个死亡高峰,两次死亡数占受精卵总数的30%-40%;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交配后60-70天。对妊娠母猪的饲喂应因猪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