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 日军共有多少个师团

怎样部署的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大力学习西方。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从第一至第六。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七至第十八师团。占领朝鲜后为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建立了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4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17个,这些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17个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这些新建的番号一零零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一零一师团、第一一四师团分别由第一师团、第十四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出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番号以二十打头的新建师团和番号在三十至五十之间的“治安师团”、番号在五十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番号从二十一至五十七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番号大都在六十至一零零和一二零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等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

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坦克等特种兵)达169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的主要成分。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5个步兵大队,另有炮队(下辖3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可以姑且算作日军的山地作战师,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5
抗日战争一开始有二十一个师团
第2个回答  2013-10-25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