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为什么叫“杨妃”

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翠滴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没有杨妃戏彩蝶,却又宝钗捉蝴蝶,难道宝钗是杨妃吗?宝钗为什么叫杨妃呢?望大家指教。

一、原因:
1、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但在和林黛玉的爱情竞争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相比身体偏胖,伤害了薛宝钗的自尊 ,审美价值观是封建的道德规范,薛宝钗“大怒”的说她胖。
2、薛宝钗来贾府暂住的目的就是要参加秀女选举的,不料没有选上。其实以她的姿色未必选不上。只是当时的选秀女,表面上有一些标准,实际上多半是暗箱操作,谁朝中有人,谁就能入选。薛宝钗对此心知肚明,满腹怨愤,因此受到“贵妃”字样的刺激后,终于按耐不住,就冷笑着把自己的怨愤发泄了出来。

二、出处:
(贾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红楼梦》第30回
三、简介:
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通达了悟。
父亲早亡,有母(薛姨妈)和一兄(薛蟠)。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的梨香院,后迁居与东北上一处幽静的房所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据推测,林黛玉病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最终未与之白头偕老,贾宝玉没多久便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试说杨妃扑蝶.
红楼梦滴翠亭疑案,除了已经说很多论者说透的那些东西以外.还有一条隐证宝钗有意伤害宝黛之爱.
就是扑蝶:
试看原文: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玉色蝴蝶一双,细想一下是不是宝黛两人的比喻?古代传说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身为蝶,双双飞尽,今天下多少有情人感叹不已.说双蝶已有隐喻,为什么又说到玉色,难道是巧合吗?玉者宝玉黛玉也,宝钗却意欲扑来玩耍明知其是一对,一双,为何有心扑之?是什么意思?
再看梁祝起源的传说:真正把“化蝶”纳入民间文学的,较早的是清初(约1660年)浙江忠和堂刻本长篇叙事民歌《梁山伯歌》,说梁山伯墓开口,英台闯入“条条罗裙扯碎了,双双蝴蝶上天台”。但仅是“衣化蝶”,还不是“魂化蝶”。清乾隆年间(1779年)江苏民间艺人抄本弹词《新编蝴蝶传》的“化蝶”结尾是这样:祝英台轿过梁山伯坟,“豁哒一声坟塘裂,鬼哭神嚎好怕人,只见英台新娘子,将身投入裂中存。……地裂全无痕迹然,只见花蝶满丘坟。白衣黑点梁山伯,白点黄衣九姐身。却是二人魂变化,飞来飞去共相亲”(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第49页、第154页、第342-345页、第256-257页》。这是较早的“魂化蝶”的情节。还有同时期的弹词《新编东调大双蝴蝶》,第二十九回说:“阎罗道:‘……我命鬼判送他还阳,待等五十年后,他二人魂游地府,化为蝴蝶…’。”
题目为彩蝶,其实扑的蝶并不是彩色,而是玉色,将之双玉爱情之兆扑来玩弄.这是个什么淡泊之大境界的人所为?
再说化蝶说另一对夫妻韩凭与其妻子
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云:“俗传大蝶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又云韩凭夫妇之魂。”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译文: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
这是不是隐喻宝黛之爱被宝钗之夺,而两人誓死不分心,合为双蝶丛间飞.而被人为的扑之呢?
所以下边接上的滴翠亭,宝钗陷害黛玉就是在写宝钗对宝黛两人的爱情的影响.而这个扑蝶的动作是她主动的,并不是薛姨妈等强迫的,而是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在破坏了别人的爱情,而这种心计手段就是她自觉的做为,还用得着给她开脱些什么?
至于为什么要让她将黛玉让给宝玉,因为她追求的爱情不能以伤人为前提,而且爱情如果只有自私和占有,让宝玉天天对着她叹美中不足,这叫做真正的爱情吗?如果这叫爱情,那何必有千古绝唱梁祝,就让祝英台嫁给马家天天吧美中不足吧.难道我们也要对马家的所做所为,说其是追求爱情而加以宽恕吗?
第2个回答  2013-10-14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后来成为贾宝玉之妻。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6�1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耐人寻味的是,被宝玉当成是“从不说混帐话”的“知己”的那个林妹妹,后来却一再真的拿“混帐话”去劝告宝玉,告诫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而且,在对待贾雨村的问题上,宝玉、黛玉的态度几乎判若天渊!宝、黛之间这种似近而实远的情况,倒与宝玉、宝钗那种似远而实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种反向的“鲜明对比”。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6�1寄生草》给引出来的。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了曹雪芹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致使后来的论者对宝钗结局的评说,皆发生了一系列的误判。这明显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极大歪曲和亵渎
第3个回答  2013-10-14
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双峰并峙双水分流,环肥燕瘦各有媚态,在宝玉的心中,林妹妹袅娜柔弱堪比汉室迎风起舞的赵飞燕,而宝姐姐丰腴富态可比唐朝凝脂肌肤的杨玉环,于是这一回的回目就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飞燕和杨妃代指钗黛二人,谓之“翠滴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样解释你满意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14
因为她体态丰盈 所以被宝玉叫做杨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