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毕业后的工作

就业情况怎样?
我不要套话

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然而,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慨叹人才难求,一方面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慨叹伯乐太少,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

此前,本报曾经推出《华为虚席以待,奈何人才难求》一文,详细报道了华为公司招聘难凸显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问题。而现就职于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北大知识产权学院的毕业生赵国璧却认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并不好找。

人才难求与伯乐难寻并存

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从北大知识产权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了解到,该院2005届知识产权二学位班的毕业生总数30人,其中26人就业,就业率达93%。相对于北大法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81%的就业率来讲,的确高出了许多。但让人费解的是,目前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该班学生毕业后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却不到50%,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有的甚至从事了第一专业的工作。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也慨叹一将难求,他们所希望的懂技术、懂法律、会外语的知识产权人才,很长时间都招不到。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认为,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偏重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的学习,在实务操作训练方面比较欠缺,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企业对知识产权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企业并未设置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岗位或部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定位。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知识产权人才“十一五”规划》,其中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在数量、结构、素质和能力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十一五”时期,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实用性人才受青睐

近年来,一些饱尝知识产权之痛的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并开始引进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人才。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列强”早已大兵压境,跨国公司诸如西门子、IBM、英特尔、微软等知识产权部门动辄数百人的规模,索尼公司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更是多达400多人。中外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争夺也开始升温,知识产权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北大知识产权学院张平教授介绍说:“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法院、律所、企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我们举办专利的申请和撰写、专利文献的检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热点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魏衍亮认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该走和企业联合的路子。目前,飞利浦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适销对路,值得借鉴。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指出,随着我国立法、执法、司法、教学科研等部门知识产权人才的饱和,今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这就要求知识产权的毕业生不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精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高校应当注重培养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和实务人才,注重其应用研究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务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谋求新形式

近年来,北大、人大等高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具有理工农医或经济、外语等背景的知识产权二学位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对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张平教授说,这些毕业生以前很受社会的欢迎,一方面因为他们复合型的背景,另一方面他们物美价廉,拿着本科生的待遇,却可以胜任研究生的工作,但伴随着社会对懂法律、懂技术、懂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仅仅是知识产权二学位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004年,北大法学院进行法律硕士培养方案改革,开设了金融法、房地产法、财税法、知识产权法和国际商法五个专业培养方向,其中知识产权法方向计划每年招收40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胜任知识产权法各领域工作的高级法律专业人才。其中,知识产权班班主任马宝霞老师说:“这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年的就业中,他们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无独有偶,上海大学也正在试点“理工本科/法学双学科/知识产权法硕士”的“2+2+3”的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据了解,2004年秋上海大学选拔了15名本科生直升知识产权法“本硕连读”研究生,2005年该校又选拔了20名本科生直升知识产权法“本硕连读”研究生,继续探索这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陶鑫良告诉记者,这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目前发展态势良好。

据了解,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高校已接近20所,无论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已逾10年的北大、人大、上海大学,还是近年来新兴的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中心,都在探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服务于国家的知识产权事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的神圣使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捉襟见肘,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几乎是空白。在国外,几乎每家跨国公司都有数百名知识产权法律专门人才。而国内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今年刚刚设立的同济大学。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学校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据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郑胜利教授介绍,北大知识产权学院从1993年设立以来,共培养了375名毕业生,每年的学生不超过五六十人。以此推算,全国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过千余人。从长远来看,至少要1万名以上的知识产权人才,仅仅是大型企业每家就需要3-5名这类人才,知识产权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市场紧缺使知识产权人才的就业行情一路看涨。据郑教授介绍,北大的知识产权毕业生一直是很抢手的,用人的大户是大型的企业,如海尔、海信、华为等,近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对应聘专利审查员的要求是有理工科学历,他们录用后需进行相关知识产权法规的培训,才可以适应审查员的岗位需要。对于招考专利审查员偏爱理工科背景学生的原因,郑教授分析认为,虽然知识产权学习的多是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但由于知识产权领域更多的是要接触到一些高科技、高技术项目等,因此有比较好的理工科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技术或产品,再做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时也更方便一些。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陶院长同时指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理工知识水平,因为行业的要求比较高,而从“后天”又很难补齐。理工科学生同时需要弥补的是沟通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捉襟见肘,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几乎是空白。在国外,几乎每家跨国公司都有数百名知识产权法律专门人才。而国内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今年刚刚设立的同济大学。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学校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据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郑胜利教授介绍,北大知识产权学院从1993年设立以来,共培养了375名毕业生,每年的学生不超过五六十人。以此推算,全国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过千余人。从长远来看,至少要1万名以上的知识产权人才,仅仅是大型企业每家就需要3-5名这类人才,知识产权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市场紧缺使知识产权人才的就业行情一路看涨。据郑教授介绍,北大的知识产权毕业生一直是很抢手的,用人的大户是大型的企业,如海尔、海信、华为等,近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对应聘专利审查员的要求是有理工科学历,他们录用后需进行相关知识产权法规的培训,才可以适应审查员的岗位需要。对于招考专利审查员偏爱理工科背景学生的原因,郑教授分析认为,虽然知识产权学习的多是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但由于知识产权领域更多的是要接触到一些高科技、高技术项目等,因此有比较好的理工科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技术或产品,再做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时也更方便一些。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陶院长同时指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理工知识水平,因为行业的要求比较高,而从“后天”又很难补齐。理工科学生同时需要弥补的是沟通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7-15
应该去参加司法考试,有了资格去哪都通畅,或者考公务员,专利局也是需要考试的吧
第4个回答  2008-07-15
去专利局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