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面积有多大?

如题所述

49平方千米(湖面面积6.38平方千米)。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西湖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平均水深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西湖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
西湖地处中国东南丘陵边缘和中亚热带北缘,年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木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函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至 今,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安记载的名称有二,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 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湖名西湖。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西湖的形成,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如旧称,汉郡议曹华信筑塘,江湖始分。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考证,产生几种说法。一说是西湖本是海湾,随着水流挟带的泥沙在海湾南北两岬角处堆积,逐渐延伸、连接成沙坝,使海湾与大海完全隔绝,形成泻湖;再经过历代不断疏浚、保护、建设,始成风景湖泊。又有一说是西湖的前身不是一个由湾口沙坝所封闭的典型泻湖。民国9年(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 后著文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 湾口塞住,变成一个礁湖。竺可桢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 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 沙逐渐填充 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13年,学者章鸿 钊补充竺文称: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 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西湖开始形成时的湖面涨落,受潮汐控制。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二个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在全新世时期的发育可划分为早期泻湖、中期海湾、晚期泻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西湖湖床历经多次变迁,面积逐渐缩小。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唐代白居易《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围三十里。”以后,五代钱鏐《建广润龙王碑》记:“钱塘湖者,西临灵隐,东枕府城,澄千顷之波澜,承诸山之源派……,况镜水清流,烟波浩渺,其湖周百余里,其派数十余川。”宋代苏轼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称:“臣通判杭州,湖 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十六七年之间,遂湮塞其半……,半年之间,目见西湖复唐之旧, 环三十里,际山为岸。”旧志记茅家步(埠)之名,宋代已有,应在水际。跨虹桥通耿家步, 在仙姑山下。慈云岭下方家峪之地,舟楫可过长桥直达,长桥内,湖水一征汪洋。元代志书 记:“有元一代,尝开候潮门以南运河及龙山河,而守令治西湖者无人,湖遂废而不治。” 明代《成化杭州府志》载:“明初,西湖仍元之旧。西湖以山为岸者,去山日远……。六桥 之西悉为池田桑埂,里湖两岸亦然,中仅一港通酒船耳。孤山路南,东至城下,直抵雷峰塔,迤西皆然。”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锐情恢拓,拆毁西湖内的田荡3481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年间旧观。清代雍正年间编纂的《西湖志》载:“康熙三年丈入鱼鳞图册者计442亩,未经丈入鱼鳞图册者计218亩,现(注:指雍正九年)存湖址22.4里有奇,通计坦克 外湖面11315亩,淤浅埂沙葑滩共3122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浙江巡抚杨廷璋实查 西湖湖址为21.2里。光绪年间实测,西湖周围21里,南北袤5里,东西广3.5里。民国9年( 1920年),《全浙公报》载:“水利委员会奉令实测西湖,结果计全湖面积11,196亩(苏、 白两堤点1133亩;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占119亩),又周围线长23华里强,较旧志载里 程约少6至7里。”民国37年(1948年),《民国杭州市新志稿》载:“西湖周围30余里,面积 约占12平方里……。东曰外湖,西曰里湖;里湖之北,以金沙堤分小部为岳湖,南以屿地分 小部为小南湖;外湖之北,以白堤分小部为后湖。”1950年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对西湖进行 详细测量,据浙江省测绘局杨彬镛《西湖面积小考》载:“西湖环湖一周(长桥至花港观鱼 间,沿南山路,其余沿西湖水涯线)长12.96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1984年,《园 林文物统计年鉴》载:“西湖面积5.68平方公里,其中外湖4.43平方公里,北里湖0.35 平方公里,岳湖0.07平方公里,西里湖0.745平方公里,小南湖0.085平方公里。西湖周 边,长15.225公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5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第3个回答  2013-10-15
根据《西湖志》记载,“西湖”这个名称始于唐朝,因湖在杭州州城之西而得名,北宋以后被公认为正式的湖名。西湖作为风景区,在唐、宋时期就已知名。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就分别在杭州为官时修筑了白堤和苏堤,不过
当时筑堤是为了兴建水利而非景致。

南宋定都使得西湖繁华起来,但对本身景致并没有加入人工修建。而传说中再著名不过的“西湖十景”,今存古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最早记载其景目,说是“好事者尝命十题”,分别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映月、双峰插云。南宋后期名家诗、词中以西湖十景为题者渐多。十景各擅其胜,共同特点为景点所在位置均傍西湖或就在湖上。当时的西湖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是靠杭州城的城墙,临湖有三座城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游湖都得出城,如果从城里去游一次灵隐寺,得花费一天的时间。

宋亡入元,由于战乱,西湖十景一度萧条,到了明朝十景才有所恢复,如三潭映月所在的小瀛洲的规划建设,南屏晚钟景中所指的净慈寺大钟的重筑。到了清朝,仰仗于两位皇帝,西湖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十景之名也得以发扬光大。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的时候曾经逐一品题西湖十景,还对十景之名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把“晚钟”改成“晓钟”,“落照”改成“西照”,不过未被后世所接受。而康熙御笔所书的景名则被刻成了石碑,建亭护之,以彰显世人。到了乾隆南巡之时,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年景碑的阴面,使得西湖十景更加广为人知。

除了十景之外,还有八景、十八景、二十四景、六十六景、百景等种种说法,西湖的风光也并不局限于十景,时至今日,有不少景观都是只能通过史料来猜想当年的风貌。比如灵石樵歌,指的是在棋盘山一带樵夫伐木山间、空谷回响的情景,事易时移,此种情形当然也是再无法探求。另一些景点却是从史料记载中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的,比如亭湾骑射,指的是旧时的涌金门一带,清代驻防杭州的骑营兵将演习骑射的地方,在去年亮相的南线景区我们看到了这个“新”景点。

西湖水域

西湖历经多次变迁,面积一直在逐渐缩小。据考证,唐代的西湖面积在10.8平方公里左右,“澄千顷之波澜”。到了宋代,面积缩至9.3平方公里,清代是7.5平方公里。现在的西湖仅有5.6平方公里。随着西湖西进,西湖水域又有扩大。(
第4个回答  2013-10-15
,总面积10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 49.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