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可以告诉我什么意思.
通俗一点

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出自《答客诮》,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开头两句正面立论,大处落墨,首先阐明“无情”与“怜子”的实质。

原文如下: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译文如下: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词句注释如下:

诮(qiào):讥讽。

无情句:俗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谢枋得《答刘华父寄寒衣》:“豪杰应无儿女情”。此处鲁迅反其意用之。

丈夫:指有作为的男人。《战国策·赵策·触砻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前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坚实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是流传较广的名句。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雄辩地提出那种“无情”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而“怜子”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

诗句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有情”、“无情”的论客,严正指出,以“无情”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用攻击别人的“怜子”,以显示自己的“无情”更是卑鄙可笑。在鲁迅看来,是否英雄,不在于它是否怜子,而在于他对敌人是否无情。

诗句,先用一个“未必”,否定了“无情”论者,又用一个“如何”,诘问攻击“怜子”者,使之无言以对。这两句诗,是对仗的写法,但不是情对,也不是景对,而是理对。它的哲理性很强。气势也很壮。

鲁迅在当时的众矢飞射之下,理直气壮地热爱其子,并把这种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并不失为丈夫本色,而那些标榜“无情”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诗人痛斥“无情”论者,没有回避“怜子”,相反地正以“怜子”来证明攻击者的卑鄙,这就完全取得了主动的地位。

这两句诗语意深刻,对仗天成,有否定,有肯定,有判断,有诘问,毫不费力,轻而易举,使得讥讽者自讨没趣,本相毕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客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多数英雄在大义于亲情之间选择了前者,成就了义。因此看似无情。而这是无情的多情。
无情的无情看上去也是无情,但并非豪杰。
看似多情,却是在玩弄感情,这是多情的无情。更加不是豪杰。
然而,在成就大义的同时又能顾全自己的子女,比无情的多情少了份悲怆,却多出了许多无法衡量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多情的多情,难道不是大丈夫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4
更加不是豪杰。而这是无情的多情。
无情的无情看上去也是无情。因此看似无情,却多出了许多无法衡量的幸福与快乐。
看似多情,却是在玩弄感情,这是多情的无情,成就了义,在成就大义的同时又能顾全自己的子女,比无情的多情少了份悲怆。这是多情的多情,但并非豪杰多数英雄在大义于亲情之间选择了前者,难道不是大丈夫么。
然而
第3个回答  2006-04-12
就是很多大丈夫一直很酷的样子,仿佛没有感情。
可是没有感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豪杰,
而有感情,爱子,爱他人。又怎么不是大丈夫呢?
第4个回答  2006-04-12
没有人之常情一派冷淡的样子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豪杰
爱怜孩子的人哪里就算不上男子汉大丈夫

是你要通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