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罗圈腿,罗圈腿是什么样子的,好纠正吗?

如题所述

  罗圈腿,是对“o型腿”的一种形象说法,也就是医学所称为膝内翻。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外观很容易辨别,两脚并拢后两腿之间呈现“O”形空隙,症状越明显,两腿之间呈现空隙越大。膝外翻与此相反。   在佝偻病时骨骼变化有两大类:   1.骨发育不成熟,骨样组织在局部堆集;   2.已成骨骨质疏松软化变形。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症状:   骨样组织堆集──四方头(双侧额、顶骨骨化中心突起,使头呈方形),肋骨串珠(前胸双侧肋骨近端膨出成小珠状)、手或脚镯(手腕和脚踝部骨端圈状隆起,状似戴镯)。   骨软化──头颅骨软化,按之像乒乓球样可凹陷(见于3~6月大患儿);前胸下部肋骨外翘,与上部肋骨间产生凹沟,称肋膈沟;胸骨前突,即鸡胸;胸骨向内凹陷,即漏斗胸;双下肢弯曲成"O"形或"Ⅹ"形(见于1岁以后)。此外还可有脊柱和骨盆变形。矫正方法基本方法   罗圈腿,又叫O型腿。可以矫正,方法如下:   “O”型腿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运动,做 20~3O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 ~30次。   (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 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   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 15~20次。   如何矫正O型腿   稍微改变一下站立姿态,便可运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这是下蹲运动的最大特点。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 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方法: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 15— 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 10次。 简易运动矫正   1.弓步侧压腿,一腿压30次,交替各进行2次。   2.杠铃夹腿深蹲。肩负中等重量的杠铃,两腿分开约同肩宽,慢慢下蹲至全蹲(膝角小于90度),然后快速夹腿直立,1组做8~10次,共做4~6组。   3.并腿蹲起。两脚及两腿并拢,俯身站立,双手扶膝,做往里推夹的动作(两腿不要分开),接着做下蹲与起立动作1次,再做向左与向右转动膝盖的练习1次,如此反复,每15次为1组,共做3组。   4.两腿做外摆和内夹练习,每15次为1组,共做4组。   5.两腿夹书本,坐在椅子上,两腿伸直、夹紧,在踝关节上部(小腿下部)夹一本厚薄适宜的书,坚持在数分钟内不让书本落下。练习时可在膝关节下部扎一根绳子,效果更好。   6.两人对抗腿屈伸练习,8次为1组,共做4组。 . 外固定治疗   膝内翻畸形(D、O形腿)是常见的下肢畸形,患者多为青少年,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下肢,致病原因包括佝偻病(分儿童型和少年型)、骨骺坏死或骨骺发育异常。膝内翻不仅影响外观,且造成下肢负重力线的转移,日久可继发张力侧的韧带松弛、压力侧的韧带挛缩、退化性关节炎、髌骨脱位及髌骨软化等症,并可引起相应的各类症状。诊断虽不难,但寻找原因明确畸形部位、方向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是骨科医生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年龄较大和畸形严重的病例,常需矫形外科治疗,满意的矫形效果有赖于术前的精心设计手术方案。膝内翻均伴有胫骨内旋畸形,单侧可致肢体短缩,双侧可致身材矮小。手术时应同时予以矫正。对特殊病因引起的膝内翻(如低磷抗D的肾形佝偻病),常需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行截骨矫形手术。   传统的膝内翻治疗,常采用小腿外侧切口,行胫骨上端楔形截骨,腓骨在不同平面做斜形截骨,再以L型钉板或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并附以石膏管型外固定。   微创截骨孟和架外固定术矫正治疗O型腿等畸形,下地早(术后7-10天)、痛苦小、恢复快,孟和架的可调整性,使矫形效果确切,疗程短,比传统术式缩短1/3——1/2,技术在国内外领先,深受广大患者赞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3
就是O形腿,我也是o型腿,所以挺苦恼,买了些绷带 晚上睡觉就绑腿,但是太难受,晚上睡不着觉,而且第二天疼的我都走不了路了,后来一个朋友推荐我使用赖戈美腿仪,一开始也不信,但是用了3个多月,感觉腿有点直了。还真的不错。这个仪器白天能穿在裤子里,晚上睡觉也能穿,也不疼,还真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