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文人医者都偏爱杏,却又有人误解杏坛和杏林?

如题所述

杏林和杏坛,不过是一字之差,但其间的区别可以说是判若云泥。那么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先简单地提一下,“杏林”和医学有关,“杏坛”和教育有关。要想彻底明白二者的区别,就要搞清楚二者的来历。

“杏林”一词,出现于东汉时期,和一个叫董奉的人有关。董奉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当时有名的医生。如果你没听说过他也不打紧,那么你一定听说过张仲景华佗。董奉和这二人齐名,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其医术极为高超,可谓是妙手回春,世人都相传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有一次,交州刺史偶得恶疾昏死过去达三日之久,众人都以为他死了。家人把他送到董奉这里,董奉拿自制的药丸塞到他嘴里,并灌入少许清水,捧其头摇数下。不一会儿,刺史居然醒了过来。史书上说:“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复语,遂复常。”至此以后,董奉名声大增,找他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但是董奉有一个特别怪的规矩,他从不收任何的诊金。给病人看病,病人痊愈后,如果是重症病人则在其诊所附近栽五棵杏树即可;如果是轻症病人,只要栽一棵就行。十年过去了,看的病人多了,于是栽的杏树自然就多了,总计有十万棵之多。这十万棵杏树长得郁郁葱葱,蔚然成林,场景极为壮观,于是便成为了当地一景。杏树长大后,开始结果,董奉便将杏子卖出,换来粮食后,周济当地的贫苦农民和南来北往的灾民。就这样,一年之中累计帮助过的灾民达两万多人。

董奉去世后,众人感念他的恩德,于是集资在杏林附近为他修建祠堂来供奉他。由于董奉悬壶济世,乐善好施,不收取诊金,只要求病人栽一棵杏树。于是,“杏林”一词便成为医家的代称,如我们经常用“誉满杏林”、“春暖杏林”来形容一个医生德艺双馨。

那么,“杏坛”一词呢?它究竟指什么?“杏坛”一词出自《庄子》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的寓言中,孔子“诲人不倦”,到处讲学,每到一个地方就在杏林下为学生讲学,累了就坐在“杏坛”上休息。于是,人们把孔子聚众讲学的地方称作“杏坛”。后来,人们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碑,植杏等。宋代时,孔子后代更是受到朝廷礼遇,被封为“衍圣公”,孔子后代又在孔子讲学过的地方筑坛,周围环植杏树。

通过这两个历史故事,我们大概明白了“杏林”和“杏坛”的出处。只有“知其所以然”我们才不会弄错,以至于混用。

作者:东园公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为影视剧作品《大明劫》剧照,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