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有哪些让你细思极恐的情节?

如题所述

我觉得最让我细思极恐的莫过于最后机器手代替人类的情节

以前我们只知道简单的重要劳动会被机器人代替,现在我们更知道,就算你有知识有文化,被代替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像记者和股票交易员这样的,至少自我感觉还有点知识的人,都已经被人工智能部分取代,那么可以想象,那些在美国玻璃厂工工人们,命运又会如何呢?

所以,我觉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应该探讨一下《美国工厂》的那个结局问题。因为在人工智能的探讨中,我们听到了太多诸如算法、机器语言、经济新动能等词汇,而关于人本身的价值、劳动关系等话题却越来越少地听到了,显然我们需要更多人文与社会科学真正的思考。

我觉得我自己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性,并不大,因为我会写思考类思想类文章,而机器想要学会这些,应该有点难度,当然,也许我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机器可能真的无所不能,想想恐怖的阿尔法狗,在与李世石的五盘棋较量中,居然边下棋边学习边反思边进步,直至最后战胜人类。

其实,我隐约感觉,到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做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做一个有文化有品味的人,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可能是我们战胜机器唯一的办法,既然人工智能时代向我们走来,那就勇敢接受它的挑战吧,相信有个性的你一定不会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6
肖颖
《美国工厂》观感
1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2 分钟

近期一部叫《美国工厂》的纪录片在朋友圈和公众号里大火。该片来头不小,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成立的公司拍摄的,记录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到美国办厂的故事。大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蜜月期,在福特关闭的厂房基础上投资建一座汽车玻璃加工厂,势必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民众大力支持,满怀期待;第二段是冲突酝酿期。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围绕着工作环境,是否建立工会,劳资双方冲突开始变得尖锐,第三段是冲突的激化和缓和,呼吁建立工会一方和反对建立工会的一方(主要是资方和中籍员工)为拉拢员工,各显神通,最后反对建立工会的一方在员工投票中获胜,同时随着中方掌握了公司经营权,公司扭亏为盈。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由于它的真实,还在于它反应了不同层次的真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概括起来,这部纪录片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美企业文化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

中国企业强调勤奋、奋斗、纪律,美国企业更在乎权利、工作环境、自由。但这些差异的背后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刘润老师分析到,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美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决定的。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成本优势,即物美价廉,人优我廉,曹德旺的福耀就是代表,成本控制和效率的提升关系企业的生死;而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技术创新,福耀美国的美国雇员他们的前雇主福特汽车很长时间里就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代表。创新的红利和较高的自动化在很长时间里能养起自由散漫的技术工人。

2、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化前景

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为了进入国际市场,靠近终端市场,不少中国制造企业纷纷在国外设厂,但实际运营起来并不简单,纪录片中福耀美国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文化差异、当地法律法规等经营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很大的阻力。福耀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管理手段,在美国当地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应用种种手段对抗当地工会传统,艰难保全了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公司也实现盈利,但其它的中国企业就不一定有这样的实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3、制造业自动化趋势

影片临近结尾提到了工厂通过自动化来替代低效率人工的残酷现实。在美国这样高人工成本相对低效率的地方,企业为了利润,用机器替代人的冲动会更加强烈。大而言之,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是大势所趋,个体如何应对,是整个社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需要思
第2个回答  2019-09-26
新时代的已经在上演了,诸位居然还拿两个世纪前的书当救赎的圣经?
你没看出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资本主义的万恶,而是产业工人无产阶级这个群体现在看来根本不是引领社会进化的先进力量吗?
“羊吃人”中那些被时代抛弃的农民,就是产业工人的未来,等着诸位的不是红色的救赎,而是历史车轮的碾压。通往新世界的船没有各位的位置,这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羊吃人的本质是什么?是落后生产模式及其从业者已经不被更先进的生产力所需要了。于是他们被整体淘汰,最终要么等死,要么被迫转型为工人。
这个片子最刺眼的莫过于产业工人越来越不被需要,于是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更廉价,更拼命——表面看起来是资本的压迫,人与人的竞赛,实质上是苦苦挣扎让自己不至于被机械淘汰!
然而总有一天,所有的简单重复类生产活动必定被机械取代,产业工人也将如羊吃人的农民一样不再被生产力的发展所需。
即使如各位希望的那样资产阶级整体玩完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但这个生产体系下,依然没有产业工人的位置,说白了,目前的趋势很明显,就是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未来是不被生产需要的!
正如要被淘汰的不仅仅是地主,同样还有与地主纠缠了几千年的传统农民。这根本不是解决剥削阶级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诸位真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吗?不过是注定要被机械淘汰的历史遗物罢了。
被需要的是什么人?就是那些机械无法取代,机械化生产必须的劳动者,也就是实质上管着机械的那些人,比如人工智能的开发者,精细化复杂操作的操作员,复杂机械设备的维护者等等。你或许会说他们也是无产阶级,但他们拥有机械不可取代的智识,能做机械做不到的事,而你的智识只能做机械能做的事,所以新时代他们会获得权力,而你注定被淘汰,未来划分阶层的门槛就将是自动机械化大生产不可替代而又必须的智识。
资产阶级的王座现在看起来无比稳固,实则一如资产时代来临前夕君主们的回光返照一般虚弱,他们手里的资本正如君主手里的权力,金钱和财富的增加看似巩固了权力,实则增长了君主对资本家的依赖,他需要获得资源不得不依靠资本家作为中间人,因为资本家才能赚钱,正如资本家现在掌控着机械的产权,但已经失去了控制机械的能力,只能通过智识阶层来维持生产,等到可替代的工人——他们权力的来源,如同农民之于君主一样——被机械淘汰以后,他们也将如君主一般失去自己的权柄。
未来的社会模式,我认为生产上机械无法淘汰的高级劳动者将成为统治者,称为智识阶层,不具备智识门槛的大多数人将转型为服务提供者,称为服务阶层。
而智识阶层也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掘墓人——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淘汰服务阶层。最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消灭智识阶层,淘汰服务阶层,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将不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物质极大丰富,劳动成为第一性的需要,人类中的共产主义实现了——但接下来人类将要面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新矛盾。但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要目睹了新时代的羊吃人,还觉得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未来属于我们——未来不仅不需要资本家,也不需要可以被机械替代的劳动者。
第3个回答  2019-09-26
影片里的玻璃厂,是美国制造业的最后一声绝响,奥奥的《美国工厂》也将成为美国通过软实力影响和改变中国的最后一场迷梦。

该片原型来自著名的中国福耀玻璃,影片描述了福耀玻璃不远万里到美国开设工厂,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终于顺利落地开始投产,并很快从亏损4000万美元扭亏为实现年盈利2亿美元,以及未来还会产生更多利润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最后不断强调机器人即将替代工人,同时还不断给出美国除了工人不如中国工人那么愿意付出血汗之外,企业到美国办工厂的成本要比在中国办工厂更低得多的暗示。因此,该片镜头最后定格在了一个机械臂上。——这或许就是奥奥的希望寄托所在,他希望未来的美国依靠这个东西击败中国制造,凭此重回世界霸权宝座。

但很可惜,他这个妄念不会实现。所谓美国办厂比中国成本更低,也不是事实。因为即便是影片的主角福耀玻璃,在破格享受了美国政府给予的一系列量身定做优惠税收政策之后,其美国工厂的综合生产成本也比中国工厂高出36%!这一数据来自于福耀公司自己的公报。其美国工厂的产品销售价格,也因此比中国工厂的销售价格高出35%。

换句话说,美国的这家福耀公司工厂,不仅办厂成本更高,而且生产成本也不占优势。很多媒体一开始就瞎起哄说,中国办厂成本更高、税收更高、电力更贵,所以逼得曹德旺这样的实体企业都跑了,所以赶快降点吧,别让曹德旺们跑了。

媒体的这番瞎起哄搞得一时间人心惶惶,最后气得曹德旺都忍不住自己跑来辟谣说:“我没有跑!也不可能跑!”——事实证明,曹德旺在中国的工厂,综合成本依然是最低的。
第4个回答  2019-09-26
《美国工厂》拍的细节很足,不过缺了一点福耀和当地政府互动的信息。《人物》杂志2015年写曹德旺,对他和当地政府的斗争写的栩栩如生:玻璃厂旁边的水库要决堤,公安局跑到厂门口挖隧道,曹德旺让儿子叫了几十个工人,自己举着雨伞站在工厂门口指挥:揍他,你揍他!他妈的,你说东张水库都快要决堤了,跑到我门前挖我的隧道干什么?他不就是敲诈我当初谈判的出钱没有给你付清楚吗?最后的最后,片子也不能给出谁是工人们的救星,如果全世界的劳动人民不团结起来,那么工厂只会从一个铁锈带搬到下一个铁锈带,从美国到东亚,到东南亚,再到非洲,总会有一个更穷的地方渴望用血汗换一点劳动产出,或许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剥削了,已经成为了一种发达的生产方式对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