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女排精神?

如题所述

女排精神,关键词就是勇于拼搏、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从1981年的世界杯开始,连续5届世界大赛夺冠,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当时中国刚刚在1979年恢复了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中国女排成为了“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而女排姑娘在比赛中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拼搏精神,也是得到了媒体的大幅报道和民众的认可。1981年女排在世界杯夺冠后,人民日报刊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从那个时候其,“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其实,中国女排尤其是“女排精神”根源来自日本,袁伟民效仿的就是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特别注重训练质量和球员意志品质。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邀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日本教练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在中国女排五连冠的道路上,有精神因素,但更多的是技战术创新,当时中国女排高快结合的打法就是揉和了日本的快、苏联的高,然后1+1大于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时候女排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无数人学习她们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做好工作。为什么,精神的力量真的可以在竞技场上有实际功效嘛?比赛场向来是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在拼搏中激发、昂奋形成赛场上的力量。对于女排精神,郎平的解读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2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女排登世界顶峰,后来发展成为女排精神,在魔鬼式训练下,女排队员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当时在面对强大对手赢得比赛时,但小比分却输着,有次世界杯预赛0:3败给对手而在决赛时,同个对手个却是3:0战胜并拿下冠军,这就是女排精神。时隔十二年,再次弘扬起女排精,就是里约奥运会在压力巨大的顶级赛事事中,女排队员们成功克服了小组实为强中强困境,经历很多的初赛的不利囧况后,使得运动员/整个队伍的韧性更是强大,这种抗压能力,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英国心理学家Tumer和Barer 曾经分析奥运选手时指出韧性又称抗逆力); 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心怀希望,因此真正优秀的球队困难,挑战不仅不会击倒他们,反而会增加韧性,队员们会越挫越勇时,当赢得比赛的动力来自于运动员内部时,获胜的率会大于外部的动机,所以这次里约中国的女排队员们最大程度上激发抗逆力(韧性),一进淘汰赛阶段她们敢于亮剑,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让人们看到的是信心,是精彩!现如今中国女排队整个团队包含着应用运动心理学和各个学科动内容,还有人文关怀放方面面和为一体的队伍啦!这只队伍从每个队员身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各自魅力,而汇聚在一起便是令人信服和敬佩的更加与时俱进女排精神!

第2个回答  2017-11-12

在我看来,女排精神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说。一个当然就是指队员们在场上血性,坚持,拼搏,永不放弃的态度。但是,重要的是这份态度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出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中国经历了重大的思想变革,开始需要精神上的偶像,特别是积极向上的偶像。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本身不多,传播手段更是落后,能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公众对象不多。加上那时我们也只有乒乓球,羽毛球这两个个人对抗项目实力强大,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太支持公众的关注。那时候喜欢就是真的喜欢,不像现在还有什么伪球迷。团体项目中国当时真的在国际体坛没有什么话语权,直到中国女排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现实,中国人有偶像了。现在看来真是有偶像了。那时候不讲究这些,于是乎当时有限的舆论工具基本上都在传播女排的消息。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确实需要积极向上的团体偶像,这样女排精神出现了。随着社会发展,全社会都发展中国女排的正面效应越来越成为大众的精神寄托,这就成为一个现象,而且就这样流传下来。说到底就是社会前进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血性,需要坚持,需要拼搏,需要永不放弃,所以就有了广义上的女排精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17
20世纪60年代,有“魔鬼教练”之称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75场连胜的奇迹。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由此,中国女排引入“魔鬼式”训练法,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也被引入到其他项目中。日本教练在训练中很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大松博文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从此,吸收了先进技战术理念的中国女排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