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史

1.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史。
2.什么时候外国轿车开始进入中的。
3.外国轿车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
4.法国的轿车进入中国的时间

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探索、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探索:
1958年内地第一辆自制轿车诞生。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中苏双方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第一个载重汽车厂。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首批12辆汽车试制成功。这12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轿车——“东风”在一汽诞生,从而开启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
发展:
1985年内地第一家合资厂出现。
1985年,内地第一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轿车工业的开端。当时规定,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分别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德国大众汽车集团40%、大众汽车投资有限公司10%。
随后,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成立。此外,我国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而车价大幅度下降,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成熟: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从1998年之后,乘用车销量开始超过商用车销量。汽车工业也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发生重大变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1998年前后,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开始成立,自主品牌开始探索自主造车之路,并迅速发展壮大。
中国汽车工业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并向汽车产销大国迈进。2009年,我国汽车全年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中国汽车发展史

第2个回答  2021-02-28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实际上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解放后成立的长春一汽只有解放汽车,乘用车类,轿车一是红旗牌,二是上海牌,三是北京吉普。这些汽车基本上是沿袭解放前苏联和德国的技术生产,到1980年东风汽车上市,1984年上海桑塔纳上市。但实际上桑塔纳也是大众汽车公司的技术,要知道更详细的,只能去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了。
外国轿车进入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也没有准确的答案,解放后国内从国民党手里缴获了部分德国车,之后一直在使用,也有部分进口,但基本上是西欧的一些牌子,尤其是奔驰当时在国内使用的较多,日本投降后开始专注汽车技术的研发,短短20年就有了巨大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丰田、五十铃、日产等等汽车公司制造的汽车开始大肆进入国内市场,应该说上世纪80年代才算是外国汽车真正进入国内市场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5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实际上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解放后成立的长春一汽只有解放汽车,乘用车类,轿车一是红旗牌,二是上海牌,三是北京吉普。这些汽车基本上是沿袭解放前苏联和德国的技术生产,到1980年东风汽车上市,1984年上海桑塔纳上市。但实际上桑塔纳也是大众汽车公司的技术,要知道更详细的,只能去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了。
外国轿车进入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也没有准确的答案,解放后国内从国民党手里缴获了部分德国车,之后一直在使用,也有部分进口,但基本上是西欧的一些牌子,尤其是奔驰当时在国内使用的较多,日本投降后开始专注汽车技术的研发,短短20年就有了巨大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丰田、五十铃、日产等等汽车公司制造的汽车开始大肆进入国内市场,应该说上世纪80年代才算是外国汽车真正进入国内市场的。
另一个方面,中国还在战争时期,西欧国家的汽车工业已经开始发展,这里面就包括法国在内,雪铁龙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的雪铁龙还是上了很高等级的官员才能使用的,在很早的时候还被称为是部长车,就是中央部长级别以上 才有资格乘坐的。所以要说法国车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要看怎么届定,国民党时期就有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