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并阐明它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关系。

用历史学的角度回答,专业点

  1.中国科举制度概述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实因武举作用有限,影响不大.

  2.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对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平台。

  放在时代的背景中考察,科举制有一些积极意义:一是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二是提供了一条可供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途径。

  但科举制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把它归结为“三宗罪”:一是遗漏了不少人才,二是考试内容毫无实际意义,三是耗费读书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确实,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举制度的不朽名著。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科举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普天之下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将所有的精力、才华消耗殆尽,沿着既定的科举之路一步步往上爬。多少像“范进中举”之类的悲剧由此而来。

  至于科举的公平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芹称之为“有限的公平”,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受教育权是被作为一项经济权利或者说财富的权利,而为大多数普通民众所享受不到,因此其公平性只能是相对的。因而科举带来的社会流动也是有限的。大多数中举者是从士大夫和商人家里出现。据统计,在宋真宗至神宗的87年间,重要官职中的1/4是由35个大家族所占据。

  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废科举,立新学”,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1905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现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众的、全面的教育

  当然,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古为今用或者说是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不妨在比较中来打量一下现代教育。

  在培养目标上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既有科技人才,又有政治人才,科举制度造就的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政治型“通才”。在教育内容上现代教育既有社会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科举制度偏重于人文教育,伦理代替论理,囿于“四书五经”、子曰书云。

  在教育对象上现代教育是一种面向全民的国民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使人人具有普通的知识技能,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是一种淘汰型的精英教育,旨在选拔官吏供国家任使,养成圣贤兼济天下,读书人一旦落第或不能登上仕途,只能靠卖字画、开私塾糊口。

  一言以蔽之,现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众的、全面的教育。诚然,从私塾到学校,从教书先生到人民教师,从平平仄仄到文史数理化,过去的100年间,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高等教育也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时代。

  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现代教育也不例外。百年之后的今天,教改之声仍不绝于耳。如何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如何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如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在追溯科举的历史时,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现代教育。他们的思索,将给走过百年的中国现代教育注入怎样的新的元素?我们期待着。

参考资料:http://gavin7878.blog.sohu.com/3232298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01
查书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