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神秘的明代沈阳北门?

如题所述

镇边门门额

在明代二百余年间,沈阳城又经过多次修缮,可惜文献没有多少记载,而神秘北门的地下发现,为我们补充了这方面的历史之阙。

明代沈阳中卫的北门,文献记载称安定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改造沈阳城时, 东西南三座城门都拆除了,唯独没有将北门拆除,到了康熙初年,才用砖把这座城门封砌在城墙之中。从此,人们对这座城门的情况就一无所知,代之而起的是沈阳“九门”这个称呼和离奇古怪的传说。现在看清代和民国的沈阳老地图,虽然已经没有九门,但在九门,也即明代安定门的位置处,城墙向外凸出许多,形成半圆形。以前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个安定门与其他城门会有什么不同。1959年,在进行城市改造时,曾对“九门”进行了清理。考古学家们发现,这座城门的结构极为特殊,它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券洞组成,而在这两个券洞的各自中央部位,又分别向东西两侧起券,于是便形成两个十字形券洞。这两个十字形券洞南北通长26.1米,北十字形券洞的东西券洞长22.3米。在南券洞北口门楣上,嵌有一块石刻门额,宽1.25米,高0.68米。在门额中部自右至左阴刻“镇边门”三个大字,右上角竖刻两行小字:“钦依备御总督委官李新芳……采柴委官郭……包砌委官……烧……修楼委官李文……”,左下角竖刻“万历二十四年七月……”一行小字。“九门”遗址的清理,“镇边门”石门额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明代沈阳北门的结构及其修建历史,增添了难得的新资料。可惜这一珍贵的史迹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了彻底破坏。

清代封闭后的北门

从两个十字形券洞对接和这块门额的位置看,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北门,在明代晚期至少经过两次重修改造。第一次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这次是将安定门的单券门,改为带有两个东西券洞的城门,形成遗址中的南十字券洞的面貌,当工程完成后,改安定门为镇边门,并将镌刻有“镇边门”的石门额嵌在城门北面的门楣上。

明沈阳中卫城北门结构示意图

万历二十四年为什么重修沈阳城门,又将安定门改为镇边门?这是由于万历以后,东迁后的蒙古察哈尔部和兀良哈三卫不断南侵,为了加强沈阳城的防御功能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万历十三年(1585年) 二月,察哈尔以数万骑入掠沈阳,被击败。五月,又犯沈阳,游击韩元功驰救,中计战死。九月,又犯蒲河、沈阳,为李成梁部将击败。万历十七年(1589年),蒙古三万骑复犯沈阳城北平虏堡,备御李有年、把总冯文升皆战死。蒙古大掠沈阳、蒲河、上榆林堡,八日始离去。在这种形势下,加固沈阳城,提高防御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便有了1585年的北门重修的第一期工程。

明代沈阳北门的第二次改造可能是在明万历末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大败明朝的四路大军,形势对明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他到任后,提出“小警自卫,大警互援”的防御方针,积极修筑城堡。可能就在这时或不久,沈阳中卫城又在镇边门外加筑了一段券洞,这就是“九门”遗址的北十字券洞。由于加筑了这段券洞,原来的镇边门石门额就砌在两个十字形券洞之间,而北门也就向外凸出了。这种结构特殊的城门,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是很少见的。它的特点是加长了城门的进深,加强了城门的坚固性和防御能力,同时,城门除了作为通道的南北向门洞之外,又增加了四个东西向券洞,目的是为了藏兵。这种券洞类似于南京中华门两侧的“藏兵洞”,虽然规模比中华门小得多,但作用是相同的。

明朝在这两次改造沈阳北门的同时,是否也对其他三座城门进行了改造,不得而知,皇太极拆除三座城门时,也没有留下记录,不知道结构是否与北门相同。不过,沈阳城坚固的城门最终还是被努尔哈赤轻易地打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