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如题所述

1)玉龙斑岩成矿带产于斑岩中的铜钼矿体与产于矽卡岩中的铜多金属矿体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往及本次研究都未深入,这是基于矽卡岩型矿体由于次生氧化致使原岩及矿石原始组构面目全非,尽管尚能鉴定出大量矽卡岩矿物的残余,但仍有不同的认识,如低温热液岩溶说等(唐仁鲤等,1995)。而为何玉龙矿带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发生如此强烈的次生氧化作用,玉龙铜矿如此、昂青银铅锌矿也如此,夏日多外围也有较多的铅锌矿的找矿线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显然,玉龙矿带斑岩矿体也具有次生富集的现象,对斑岩矿床的经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种次生氧化物富集(玉龙Ⅱ号矿体氧化铜矿铜金属量为19.66×104t,平均品位为1.8%;昂青矿体银资源量1200t,平均品位大于500g/t)的机理研究是下一步需要我们关注的。

2)玉龙铜矿Ⅴ号矿体探明近300×104t铁矿,该类铁矿以蜂窝状褐铁矿为主,尚见磁铁矿参与,其成因到底是唐仁鲤等(1995)认为的低温热液形成,还是氧化作用形成?我们认为是次生氧化所为,但这种次生氧化铁矿与传统意义上的铁帽还有区别,铁矿体没有露出地表,属于隐伏的次生氧化铁矿体。而且这种铁帽中钴的含量较高,甚至达到工业品位,其成因值得进一步研究。隐伏氧化铁矿体的形成显然不能用垂向的氧化作用来解释。陈建平等(1998)、唐菊兴等(2004,2006)提出存在侧向次生氧化富集的成矿机理,可以解释玉龙铜矿氧化矿体侧向分带的现象。

3)基于资料和数据的丰富和勘查程度相对较高,玉龙铜矿的3D模型和虚拟现实模型应该继续深入的建立,可以对我国三维矿床的真实实现有所帮助。3D模型和虚拟现实的4D模型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什么难度,但鉴于经费等原因,本次工作尚未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进一步的攻关在所难免。现实是,玉龙铜矿是我国三维立体矿床实现的一个理想研究基地。

4)“五位一体”模型的建立和设想,是建立在丰富基础数据和强大技术支撑之上的,对于一个研究程度和勘查程度不高的矿床而言,如何实现,需要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和思路,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探索的。

5)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的辉煌勘查和研究成果有目共睹,但近年来的新发现还是给我们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诸如:斑岩-矽卡岩矿体的矿床模型建立(尤其是昂青银铅锌矿的发现和成功勘查);走滑构造及其次级构造对成岩成矿的控制;南带斑岩铜金矿的找矿潜力问题;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斑岩矿床接触带角岩中的矿化尚未开展任何勘查工作,需要重视;恒星错、夏日多地区的找矿潜力不容小觑,等等。

6)作者与玉龙铜业公司、西藏地质六队、四川局四〇三地质队技术人员共同奋战在雪域高原长达十多年,从1995年玉龙Ⅱ号矿体补充勘探开始,到2010年玉龙铜矿勘探结束,努力践行着“产学研”的结合。

这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矿床地质的学者如何与生产实践结合? 而我们的前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给出了答案,如芮宗瑶先生、张洪涛先生、马鸿文先生等学者一年内工作在玉龙铜矿可达数月之久,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才会有现在如此深入的研究,才会有今天的找矿突破。如何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矿床地质学家如何为找矿突破服务,需要我们总结,需要我们反省,需要我们讨论,需要我们向前辈学习。

本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尝试希望为今后该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