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意象对话如何从咨询技术上升到社科研究方法

如题所述

笔者认为时代的现代性特征对研究者本身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需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出时代的本质特征。意象对话具有穿透力、还原力、敏感性和灵动等特点,可能从两个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一是象征分析、一是用来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敏感性和感受性,加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意象对话 原发氛围 现代性(一)意象对话是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中国的文化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种治疗技术。意象对话做为一种心理咨询技术,以其深入有效、利于发现问题、来访者阻抗较小、治疗见效迅速。其对心理咨询的贡献和成就有目共睹。
根据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特点:当一种心理学理论成熟后,它就会超出单纯的心理学范围,尝试成为一种社会理论,试图以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去把握时代问题。例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文明及其缺憾》,荣格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斯金纳的《沃而登第二》、《自由与人类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罗杰斯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意象对话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从理论到实践和培训的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可以说意象对话做为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基本成熟。笔者认为现在意象对话可以尝试进入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领域;应该尝试与其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实际上已经有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努力了。例如朱建军教授的《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和救赎》,自觉的运用意象对话来研究社会问题,包括理论总纲,对历史事件、文化产品、社会现象的具体心理分析,探索疗救中国文化的方法。
(二)意象对话有四个特点:穿透力、还原能力、敏感性和思维的灵动。这可能是意象对话融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切入点。
所谓穿透力是指意象对话能够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迷惑,对诸种社会行为、事件和问题背后的心理现实有着超常的把握。以朱建军教授的《中国人与石头》为例:他通过意象分析,把握到石头这一中国人常见的艺术形象的多种象征意义:承担、永恒、冷漠、沉重。意义豁然明朗。
所谓还原力是指意象对话能够把人或者一个群体的问题和情绪还原到事情发生的情境中。不是一种单线的因果分析,不过分借助理智的分析,而是还原出一种原发氛围,获得一种质的把握。这非常类似于现象学的面对事实的方法(在这里,笔者想对这个论断和对比暂时保留,意象对话的活的研究精神能否和现象学的研究结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文革研究为例:如果文革的当事人在时间中慢慢逝去,后来的研究者可以运用意象对话通过他们的日记、回忆录等文献资料还原出当时当事人在文革历史事件中的真实生存体验,把握出他们的那代人心态和精神气质。这将是对文革问题制度分析的主要补充。
所谓敏感性是指受过意象对话训练后,其对情绪的细微区分、思想变化的感受力将明显提高。如果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它可能与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相结合,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够见微知著,不被现代现象的芜杂所迷惑。
所谓思维的灵动性是指意象对话能够帮助研究者跳出小我,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当然也包括心理咨询工作者,往往有不同的设问方向和理论爱好。研究者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风格是社会科学百花齐放的保证,但也存在一个问题:研究者的研究问题和方法过分与自己的风格相契合,那么这种研究的结论是否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设的。意象对话可以帮助研究者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结、投射等,使其思维既保持了独特性,又能够根据研究的需要超出自己眼界的限制,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这间接保证了社会研究的科学性。
(三)意象对话将四个特点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它可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象征分析,一是与其它研究方法相结合,参与到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中。
第一个研究是方向是意象对话对其理论来源和研究方向继承决定的。意象对话主要脱胎于荣格心理学。荣格心理学本身就非常重视用象征分析法,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文化和人类学研究。国内较早运用荣格理论研究的是王岳川教授(其后期离开荣格理论,但其研究堪称典范,代表作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及其文艺思想》),其后国内又有研究者将其原型理论和象征分析运用于文化人类学研究,但成就不高,运用荣格的理论运用得生硬,比附的感觉大一些。
意象对话研究者继承了荣格心理学的思想精华,也继承了它的研究领域。运用意象对话方法的学者的社会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态分析上。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意象对话的开创者朱建军教授在做,代表作是《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和救赎》。其他的研究者的研究不多见,偶尔有之,其穿凿附会的成分大些,缺少意象对话开创者的灵动和自信。
这方面的研究潜力还有待发掘,研究者的知识储备还有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方向发展到后期可能会细致有余而大气不足,模式化有余而创新不足。
如果说第一个研究方向已经初具雏形,发展方向基本明显。那第二个研究方向却是一条尚待探索的道路,并且是一条漫漫长路。这个研究方向是与现代现象紧密联系的,需意象对话与其它研究方法结合运用。
何谓现代现象?现代现象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秩序转型。它有三个题域:现代化题域――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题域――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动和重构;现代性题域――个体和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变化。(现代现象及其衍生的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具体的研究,请读者查阅更具体的资料,此处采用了刘晓枫教师的观点)
现代化题域是属于制度分析的领域。意象对话对这个领域没有优势,但意象对话可以在后两个研究题域有所贡献。后两个研究题域主要表现为价值秩序的变化,是个体和群体心态、精神气质和体验结构的变化。意象对话的四种优势将在这两个题域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这种贡献不是靠意象对话单独能够完成的,而是指通过意象对话的训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自己原有的理论储备的基础上具备思想的穿透力、对个体和群体心态的还原能力、对时代价值偏爱的敏感性和思维的灵动。
有两位现代思想家凭其天才的直觉对现代现象有着独特的把握,他们的思路也许可以为意图将意象对话融入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一位是西美尔:其对钱的文化社会分析、对都市人的处身心态的社会分层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分析对社会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注意到人格概念的实质结构在实用主义的思潮中被经验量化,人的本质已无从戡定,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的观念转变,现代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分化引出各种新的生命态度和心理感受,分析这些感受的品质及其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是人的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位是舍勒:他认为心态决定着人的身体――精神统一体的此时此地的实际样式,现代现象中最为深刻的变化就是人的实存本身的转变;现代性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变,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转变,不仅是所有知识事务的转变,而根本的是人的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求、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结构的转变;不仅是人的实际生存的转变,更是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生活世界的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把握,也必须通过人的体验结构把握。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刘晓枫著,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
舍勒选集,舍勒著,刘晓枫主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1
货币哲学,西美尔著,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1
后记:我第一次接触意象对话的时候,是2004年秋天。我对其在咨询中的运用印象深刻,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我感觉意象对话运用于社会研究中的前景会非常广阔。在这两年中,我逐渐离开了自己感兴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在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工作繁重,已经没有大学时的悠闲心态和阅读激情。
但我想还是努力把我自己的思考和已经有些生疏的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了解相结合,做个论述,即使非常不成熟,也要还自己一个心愿。说不定还能因此找回曾经的激情。
我自己感觉对意象对话参与现代现象研究的论述,跳跃性非常大,很多地方语焉不详。以后有机会再重新表述吧。
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常涉及的三学:现象学、诠释学和符号学,都晦涩艰深;现代现象纷繁复杂,现代性问题又因研究者的理论旨趣和设问方向不同,其研究结果彼此差异很大。这几个方面,不是本文二千多字能够把握的。有兴趣的研究者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论著自己阅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