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好处有哪些

如题所述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明确地突出了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一主体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在教学上明确突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1) .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 . 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3) .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 .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新课标的推出,实现了从片面的体育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学评价的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于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实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体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在运动活动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了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健身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宗旨体育与健康教育能通过提高个体的与健康相关的技能、知识、理解力和价值观,促进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健康的社会化水平。,所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新课程目标的出台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明确地突出了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一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实施中的难题
体育课在各级各类学校均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而体育教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教育,就应该强调以身体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21世纪初高校体育的目标和基本任务是,(l)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2)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3) 培养意识品质。(4)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难题。
在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是同一个内容,在学习中是同一个要求,在评价时是同一把尺子,使很多喜欢体育的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渐而远离了体育课,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而且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 min内的封闭系统。
再加上目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内容滞后,体育与健康教育尚无健全的理论体系。而且体育教师在观念意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也明显不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教学环境和场馆设施不行等都影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3.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组成的。体育以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为基础,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培养人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最重要的手段和最积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学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身体锻炼也与教育的其他方面如:德、智、美、劳等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体育能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根据不同的年龄、年级、性别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科学正确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手段,可提高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攀登、爬越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和健美的身体,如形成正确的坐、站、走姿态和使得身体的比例匀称均衡。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2 体育能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体育教育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具有独特功能。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时,必须将知识应用于自身的训练之中。这种训练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要求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所以在增强自己体质的同时,也锤炼了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有效地提高学生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同时体育活动是集体的活动,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集体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个人、集体和集体等之间的人际关系,否则自己就无法融入集体体育活动中去。在集体活动中可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表现出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学生在集体体育活动中受到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荣誉感、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高尚的体育风尚的陶冶。 因此体育是以自身的独特性实施于德育当中的,促进德育任务的完成。
3.3 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健康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运动智力的发展,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能排除内外的干扰,并且通过观察、想象、思维,然后亲身练习来完成,同时又要善于根据运动的要求分配自己的注意,灵活地转移注意,并使注意有一定的广度,而且从事体育运动还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这样才能正确迅速地理解体育知识、掌握技术要领、形成动作技能。所以参加体育活动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预测力、应变力。 体育锻炼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的体质,又可以使人新陈代谢过程加强,食欲好,消化功能好,营养吸取充分,为大脑承担繁重工作准备充足的物质,使得学生学习起来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4 体育能促进学生美、劳育的发展
通过体育活动和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动作、美的形态、健美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所以体育能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而且在体育锻炼中使得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所以体育还能促进学生劳育的发展。
4.体育教学的实施建议
4.1 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还比较弱,需要教师去唤醒、引导和培育,促使其主体性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提高个体对学习的兴趣,直到成为一个完善成熟的主体。学生对体育本来就有一定的兴趣,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中要尊重学生个体需求,了解学生对哪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兴趣接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身体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身体的健康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为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内容如游戏和对抗比赛,来强调不同分工的义务和责任,让他们养成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体育锻炼意识,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4.2 培养独立性学习的能力
独立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它是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相比较而言的。对于学生个体来讲,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且每个学生都有某种不同的独立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最终将导致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为了消除这种弊端,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运动技能日趋成熟,教师的指导作用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使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独立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4.3 全面指导学生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特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都有其独特个性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方式。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设计教学法,不设上下限,力争能给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发展的创造空间。
4.4 重视直接经验和强调身体的参与性
肢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就是体验。体验使运动技能的学习进入生命(健康第一)范畴。体育锻炼不再是只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范畴,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体育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领悟,还要教会学生善于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嘴、动作来表现,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4.5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就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布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形成整体,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不同内容,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造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