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茎有几种?其生长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生姜的茎包括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直立,为叶鞘所包被,茎端不裸露在外,而被包在顶部嫩叶中。姜出苗以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地上茎大约每天增长1~1.5厘米,生长速度比较均匀。9月上旬以后,株高便趋于稳定。茎粗一般在1~1.5厘米。幼苗期,以主茎生长为主,发生分枝较少,通常可具有3~4个幼嫩分枝,大约每20天可发生1个分枝。8月上旬以后,便开始大量发生分枝,生长旺盛时,每5~6天便可增加1个分枝。10月上旬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植株的生长中心已转移到根茎,因而分枝的发生也逐渐减少。

生姜分枝的多少,因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而不同。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疏苗型的品种,茎秆粗壮,分枝数较少;密苗型的品种,则表现分枝性强,分枝数多。对同一品种来说,在土质肥沃、肥水充足、管理精细的情况下,则表现生长势强,分枝较多;相反,在土质瘠薄、缺水少肥、管理粗放的条件下,则表现生长势弱,分枝数少。

从地上茎干物质重量的变化动态来看,亦是以立秋前后为转折点:立秋以前,由于分枝少且比较幼嫩,因而干物质质量较小;立秋以后,干物质质量快速增长,10月下旬收获时,单株茎秆平均干重可达立秋时的8倍。

在生姜旺盛生长时期纵剖其茎端,可见茎端中央是幼嫩的茎尖,呈半圆形,周围有几个突起物,包围着茎尖,该突起物为叶原基,由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从生姜地上茎的解剖结构来看,它具有单子叶植物茎的典型结构。幼茎横切面最外层为表皮,表皮以内为基本组织,在基本组织中,维管束分散排列。老龄地上茎基本组织内近表皮处,还有2~3层厚壁细胞,呈环状排列,表明机械组织比较发达,这与地上茎具有支持功能有关。

生姜的地下茎即为根状茎,简称根茎。既是食用器官,又是繁殖器官。根茎的形态为不规则掌状,由若干个姜球组成。初生姜球称为姜母,块较小,一般具有7~10节,节间短而密。次生姜球较大,节较少,节间较稀。刚刚收获的鲜姜,呈鲜黄色或淡黄色,姜球上部鳞片及茎秆基部的鳞叶,多呈淡红色,经贮藏以后,表皮老化变为土黄色。

生姜根茎的形成过程是:种姜播种以后,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良好的通气条件下,种姜上的腋芽便可萌发并抽生新苗,即为主茎,随着主茎的生长,其基部逐渐膨大,形成初生姜球,称为“姜母”。姜母两侧的腋芽,可继续萌发并长出2~4个姜苗,即为一次分枝。随着一次分枝的生长,其基部渐渐膨大,形成一次姜球,称为“子姜”。子姜上的腋芽,仍可再发生新苗,即为二次分枝,其基部再膨大生长,形成二次姜球,称为“孙姜”。在气候适宜和栽培条件良好时,可继续发生第三、第四次姜球……直到收获。北方由于霜期到来较早,生姜生长期较短,一般可发生3~4次姜球,最后萌发的嫩芽,往往由于天气已经变冷而未能抽生新苗,就直接积累养分而膨大成为姜球,称为“闷芽”。这种闷芽在产量构成中也起一定作用。南方由于霜期较晚,生长期较长,一般可发生4~5次姜球。如此便形成一个由姜母和多次姜球组成的完整的根茎(图2)。

由生姜根茎形成的基本特性可知,姜球是由主茎和各个分枝的基部膨大而形成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根茎产量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分枝越多,姜球数也越多,因而姜块大,产量亦高。据笔者(1989)调查发现,生姜地上茎和地下根茎的关系极为密切,地上茎高、茎粗、分枝数、茎鲜重与地下茎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7、0.6817、0.9022和0.9194,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而一般地说,地上茎生长好,地下根茎也好,产量即高。

图2 生姜根茎的形态特征

1.姜母 2.一次姜球 3.二次姜球 4.三次姜球

生姜根茎的解剖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维管束环及髓部薄壁组织。在皮层和髓部薄壁组织中,有黄色透明的油树脂细胞分布其中,因此根茎具有特殊的辛辣和香味。一般正在生长的较幼嫩的生姜根茎,其表面是一层扁平而近似长方形的表皮细胞,收获贮藏以后,才形成较厚的周皮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