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人民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人民的情况

二战时期

1934年2月6日,几万名法西斯武装暴徒藉反对斯塔维斯基贪污案,在巴黎举行示威,冲向议会大厦波旁宫。达拉第政府被迫辞职,共和制再度面临危机。

凯旋门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但法国节节败退。

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7月在法国中部的维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国抵抗运动和盟军的打击下,维希政府瓦解。

从第三共和国覆灭到第四共和国建立,中间经历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和制订新宪法的斗争。

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迅速发展,1944年6月成立临时政府,团结国内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继续抗战,在同盟国和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接着全国光复。

扩展资料:

德国与意大利分割了法国领土,德国招募了六十万法国人进入德国工厂,并且被迫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提供帮助,六十多万法国人夜以继日的工作,直到体力耗尽,最后死亡!

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军的预备队共 47个师,配置在莱茵河地区,在德国的魔爪准备伸向西欧之时,法国仍执迷不悟,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将东侵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需 4—5年以后。荷、比、卢三国却天真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免遭战祸。

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军才嗅出战争的气味,在法军总参谋长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仓促制定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并调集135个师、3000辆坦克和 1300多架飞机(必要时,还可利用驻英伦三岛的 1000架飞机支援战斗),准备抗击入侵之敌。

6月3日,德军数百架飞机开始空袭法国机场及重要目标,法国失去了制空权, 900余架飞机被摧毁。 5日拂晓,德军兵分两路在180km的正面上实施进攻。

“B”集团军群由于遭法军顽强抵抗,每昼夜仅前进5-7km。为了增强突击力量,德军投入预备队 22个师,于13日突破法军防线;“A”集团军群在瓦兹河和埃纳河之间实施突破,于 12日到达巴黎东北的马恩河后继续向纵深发展。

“A”、“B”两集团军群实施钳形攻击,迂回巴黎,前出到马奇诺防线后方。 14日,德军“C”集团军群按计划在 50km宽的正面上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法军腹背受敌,其防线很快被突破。同时,德军未经战斗便进入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挂起了德国的“+”字旗。

17日德军攻占斯特拉斯堡,近 50万法军被歼。 22日法国全权代表查理·享茨格将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战事遂告结束。战争中法军亡 6万余人,伤 30万人,被俘 200万人;德军共伤亡 14.6万余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3
战后法国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理化维希法国的存在
法国史学界对于维希法国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讨论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I. 战后-1970s 无视
这段时期法国国内只有一种声音
那就是维希法国不是法国正统历史的一部分
法国历史从第三共和国直接进入第四共和国
法国的民主是没有中断的
第三共和国最后那次带着自杀性性质的投票是不合法的
维希法国政权只是一个打着括号的旁支
战后法国得以以战胜国身份重返国际政治舞台的一大基石就是一观点
“法国人民英勇地与德国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漫长的斗争,最终战胜邪恶的德国鬼子”
平心而论,这种论调是当时的法国需要的
要知道英美,尤其是美国,基本上在二战期间就没把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正经当回事
罗斯福更是非常不喜欢戴高乐
要不是戴高乐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自动自觉地主动开始在解放区巡回演讲,任命Préfet(地方行政长官)的话,美国本来是打算在法国成立和德国、奥地利一样的军事管理区的,因为从美国的观点来看,法国是投降了的,从1940到1941年间美国承认维希法国为法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戴高乐和他非洲的自由法国美国是不认可的
但是就是凭借着戴高乐的努力,凭借着他一手构建的这一“法国人民是战胜了德国鬼子”的观点,美国不得不在1944年放任戴高乐构建法国的民事政府
同时同意了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军队必须首先进入巴黎的要求
下面是戴高乐1944年八月二十五日解放巴黎后在巴黎市政厅做的经典的演讲,可以被视为其构建的这一史观的滥觞
Nous sommes ici. Nous sommes ici chez nous dans Paris levé, debout pour se libérer et qui a su le faire de ses mains. Non, nous ne dissimulerons pas cette émotion profonde et sacrée. Il y a là des minutes, nous le sentons tous, qui dépassent chacune de nos pauvres vies. Paris, Paris outragé, Paris brisé, Paris martyrisé mais Paris libéré ! Libéré par lui-même, libéré par son peuple avec le concours des armées de la France, avec l'appui et le concours de la France tout entière : c'est-à-dire de la France qui se bat. C'est-à-dire de la seule France, de la vraie France, de la France éternelle.下面重点翻译加粗的部分(意译,部分语序可能有调整)
这是巴黎,这是被侮辱的巴黎,这是被伤害的巴黎,这是被折磨的巴黎,但是这是被解放的巴黎!在法国的军队以及整个法国的支持下,被它自己解放,被它的人民解放!这是一个战斗着的法国!这是唯一的法国,这是真正的法国,这是永恒的法国。在这段发言里,戴高乐只字不提美国,不提英国,不提苏联,仿佛解放法国是法国自己实现的伟业
而这也给了法国人民战后重建以及重返国际舞台的自信,给了法国人民自己是英勇的战胜国的信念
人活就是活个精气神,对当时的法国人来说更是如此,正是这个作为战胜国的理念支撑着法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成为欧洲政治上的领导者(经济上自然是西德)
但是这种史观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法国当时虽然的确有地下抵抗组织,尤其是纳粹对苏宣战之后法共领导的游击队斗争
但是,作为主体的法国民众是支持贝当元帅对德投降的
在1940年的混乱中,法国各地的行政长官(Préfet)几乎都在为了让自己的城市成为不设防地区而奔走,投降之后这些行政长官几乎都获得了当地颁发的荣誉勋章,表彰他们在战争中保护了当地的安全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彻底破碎的国家,国民几乎丧失抵抗的意愿
第三共和国的行政官员很多都平稳过渡到了维希政府
同时这一史观完全无视维希政府与纳粹合作的事实,把锅都甩给纳粹德国,是不符合史实的
但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法国,条件不允许政府马上进行反思,同时学界也默契地没有人指出官方史观的问题,因为在当时团结整个国家搞发展才是头等大事。
维希政府的许多官员,甚至包括高官,都继续平稳过渡到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担任职务,在法国没有人讨论把他们当做战犯讨论的话题
II. 1970s-1990s 初步揭露
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毕竟假话是不能一直讲的
拉开这一“真理大讨论”序幕的是法国导演Marcel Ophüls在1971年发行的纪录电影
Le Chagrin et la Pitié
中文翻译叫“悲伤与怜悯”(我的渣翻译水平)
这是法国第一部详细讲述维希政府暴行的电影,获得了197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但是,这部电影在法国政府的阻挠下直到1981年才获准在法国境内的电视上播放
这部电影以及此后美国历史学家Robet Paxon的著作《维希法国》一同被认为是迫使法国开始正视二战期间被占领的历史的作品
但是此时政府对于这样的揭露维希政权丑恶嘴脸的作品依旧持不支持的态度
很多民众也不愿意再去回忆那段伤心的历史
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法国虽然开始出现揭露维希政权丑恶一面的文学作品,当时的犹太受害者也渐渐开始抛头露面,控诉维希政府,但是在法国依旧没有形成反思的风潮,从蓬皮杜到密特朗的历任法国总统都把这些事情能压就压,维希法国的战犯们依旧在法国政商界过着滋润的生活
III. 1990s- 全面反思
法国从政府层面的态度转变是从希拉克开始的
当时的法国已经离二战足够遥远,人民对于真相以及正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希拉克作为法国新一届的政治精英(1944年法国解放时他才12岁)
终于在1995年正面承认了法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
并且启动了先前被压下来的对一系列维希政府高官的诉讼
典型的例子是Maurice Papon
他在维希法国政权下参与了对波尔多地区犹太人的抓捕以及遣送
但是他此后在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官运亨通,是戴高乐的支持者之一

IV. 总结
而因为法国战后的几十年内官方史观对维希法国的刻意无视,像Papon这样的官运亨通了数十年到了八十几岁再被抓出来受审的战犯法国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时还有很多。不可否认,对维希法国暴行的无视客观上保证了法国战后思想领域的稳定,可以说对法国的复兴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政治环境不允许法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大反思大清算。但是这样对那些二战期间受害的犹太人也实在是很不公平。而等到了九十年代,基本上利益关系人老的老,死的死,法国政府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处理这一问题了,才最终带来迟到的正义。很多时候政治就是这样,对错并不重要,对国家是否有益才是政治家们考虑问题的中心。让人唏嘘也让人无奈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6
嘎嘎嘎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