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如题所述

年少之时,觉得李鸿章卖国求荣,毫无廉耻,签了那么多卖国条约。长大了,懂得多了,反而觉得,李鸿章真的是国家的”糊裱匠“,为了国家延续而忍辱负重前行。对内,积极的发展洋务运动,以期望富国强民,对外,积极斡旋,据理力争,现在想来,当时那个时代,不可能有人比他做的更好了。马关条约时期,他被刺客打伤了一只眼,却还想着以此换得条约的让步,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2
年轻的时候以为李鸿章是无能,出卖清政府的利益,出卖国家的利益来夺得自己的权利,但是长大了之后才清楚李鸿章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是为了这个王朝继续延续下去,他是一个外交方面的天才,但是生不逢时,那个朝代它的综合国力就是那样的,谁也改变不了这个大的环境,这不是李鸿章的错,如果说我们把他的才能放到现在的话,他也是一员大将,只不过生不逢时罢了。
第2个回答  2019-06-08
年少时认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其卖国行径为国人所不齿,一直都看不起李鸿章,但年长后仔细分析李鸿章的一生才会发现其所做之事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有时势所逼,也有个人能力,若不是于此清王朝早就该灭亡。
第3个回答  2019-06-29
这句话,个人理解,是说年轻时有热情,理想主义,反对李鸿章外交斡旋的妥协行为;长大后历经人世艰辛,理解了李鸿章不易,明白他的妥协是当时较好的选择。

其实,家庭出身决定了视角。一个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的子女,从小就接受了相对高端的历史观,就不会受社会主流低端观点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年少即知。
有一个观点,李鸿章是近现代中国两个半外交家之一,另一个是周总理,另半个是顾维钧。我基本赞同。
借梁启超的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第4个回答  2019-06-29
年少不懂事的时候,仅仅通过历史书的描写窥得李鸿章的冰山一角,会觉得他是个卖国以求平安的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明白,李鸿章不过是白白背了这骂名,当时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他也曾为救万民于水火而上下奔走,兴洋务,建水军,只是独木难支,积重难返,不得已而为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