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态度

如题所述

态度作为个体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内在心理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角色,它体现了个体对特定目标的总体评价及持续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内在性:态度根植于个体的内在心理,是未显露于外的内心过程或状态。
2. 对象性:态度总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没有无针对性的态度,对象可以是人、物、事件或观念等。
3. 稳定性:一旦态度形成,它将持续一段时间,不易被改变。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普遍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组成。
1. 认知成分:涉及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事实、知识、信念和评价等方面。
2. 情感成分:基于评价基础上,个体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反应。
3. 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预备采取的行动或反应方式。
通常,态度的这三个成分保持一致。当它们不一致时,情感成分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包含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之一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可以通过态度预测人们的行为。然而,研究显示人们的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且这种不一致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尽管很多人认识到抽烟有害健康,他们仍然持续抽烟。
态度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个体实际采取的行动还受到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经验和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观对态度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态度与价值观有本质区别。一方面,与态度相比,价值观更抽象、更一般化、更稳定且不易改变;另一方面,价值观没有态度那样的直接和具体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通过影响态度进而影响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