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特有的民风民俗

如题,尽快,最好是一个主题的,如:专写中秋节、专写春节、专写端午节等等,要福建漳州特有的

福建漳州特有的民风民俗有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

一、布袋木偶戏

布袋戏(闽南语读音:boo dei hi)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

二、芗剧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三、潮剧

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等,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漳州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区。

四、锦歌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定名为锦歌。这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民间曲艺之一,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和南洋诸岛华人聚居地等。

五、竹马戏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1
  三平村崇蛇习俗戏

  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一带生长着一种黑色无毒蛇,小的一尺多长。当地群众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为“侍者公”。他们认为家里有蛇是吉祥的象征,蛇越多越吉利,因此,这里的群众是禁止打蛇的。由于千百年来蛇与人类共处,出现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现象。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毫无“后顾之忧”,照样安稳睡觉。有时蛇会钻进被窝,蜷曲在主人的脚旁。有的人夜间不小心踩住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是一笑了之,决不进行报复。相传在一千一百多年以前,这里的深山密林之中,经常有蛇妖捣乱,危害群众。到了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杨义中使用法力制服了蛇妖,从此蛇妖改邪归正,成为杨义中和尚的随从侍者。另一种说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的,三平 村崇蛇也是一种遗风。

  龙舟竞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在这一天,漳州市区、龙海及九龙江沿岸的村庄,都要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参赛船只多者一百多只,少者十几只。每条船二十米左右长,配水手三十至四十名。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黑龙、白龙。比赛时船头一个人击鼓,船尾一个人敲锣,做为指挥水手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个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参考资料:http://www.xmlxw.com/whtn/whtn_detail.asp?whtnId=23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06
正月初9拜天公,要好多素食糕点
农历2月初2用米通和花生糖拜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