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大臣进行政治决策是什么政治制度

如题所述

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并存。分内外朝分别掌管行政事务及军事事务。
由于豪族实力的削弱与寒门日益受用,以及宗室专政三公九卿权力缩小,以尚书令为代表的内朝权力上升,军权在南北朝初期则延袭晋朝传统落入都督中外军事手中,中后期因为军阀割据和北方南侵南方政权实际管辖地较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
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基础;
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
土地制度,从曹魏的“屯田”、西晋的“占田”发展到北魏的“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 。
1、 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 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 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 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性的,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决策的民主性和执行政策的延续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6
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26
中书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