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的三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异常心理的三特征是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等方面表现异常。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由此就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心理异常的群体。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异乎寻常。

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有心理异常的个体经过系统的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因此,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

扩展资料: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1、孩子喜欢独处,情绪低落
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一个人宅在家里,不喜欢集体活动的时候,就要观察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症。

几乎很少看到孩子的笑脸,原来喜欢的兴趣也没有了,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事情都自信心不足,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况下,就要关注孩子是否有抑郁症的倾向。

这个时候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并且带孩子多出去室外走走,帮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让孩子重拾自己的自信,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孩子经常失眠,厌食
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孩子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大多数孩子都是躺下几分钟就会进入深度睡眠,而且睡得很死,白天整个精神状态也很好。

当你的孩子经常说失眠,甚至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脾气暴躁,这个时候孩子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这个时候需要你给予更多的观察和关注。

并且去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孩子走出这样的困境,家长需要多时间的陪伴,陪伴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让他们获得快乐。

3、微笑背后的哀伤

孩子平时看过去总是很开心,却几乎很少看到孩子负面的情绪,孩子的喜怒哀乐正常都是比较直观可以表现出来的,

如果孩子总是表现的很开心,这有可能是孩子自己隐藏了不快乐的一面,人的情绪会随着环境等因素影响的。

所以一旦孩子从未表露过其他的情绪,那么父母们应该多注意,孩子比我们成人更难去隐藏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

让孩子去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有什么不开心的可以告诉我们,爸妈会帮助你,一切都有爸妈为你们遮风挡雨。

针对这些情况,父母能做的,是给到孩子由衷的爱,用心的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平等的交流,敞开心扉接纳的时候,孩子就已经治愈了,所以父母需要去治愈孩子,并且去帮助孩子。
第2个回答  2018-04-11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判断标准:

1、经验标准:是咨询者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人们对于心理障碍的日常经验,或来咨询的的人的主诉去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虽然此种方法的主观性很大,但很大程度上受义务人员和研究者体验和经验的影响,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2、 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来源于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性进行的心理测量数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的数据是呈现正态分布的,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义为正常,而把原理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决定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群体的平均值的程度作为依据。统计学标准只能显示其当前的心理,不能显示其追踪结果,这是不足之处。如IQ140以上属于非常聪明,可以被看作天才,但若追踪下去,可能一部分人变为普通智力群。

3、 社会适应标准: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运用的标准。它是以社会准则为标准衡量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社会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幸福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适应者为正常,不适应者为异常。很多专业人员引起具备相对的弹性而喜欢这个方法:因为它关注与生活和环境相关的行为,能适应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因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本无客观标准,因此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绝对的适用。如教师多认为儿童的不良适应,表现为:偷窃、逃学。但心理学家却认为:退却、孤独才是不良适应。

4、 医学标准:又称为症状和病因学标准。这一标准源自于医学的诊断方法,它是根据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通过各种医学检查,找到引起异常心理症状的生物性原因,以此来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或者异常。进行各种检查寻找客观判断标准。这种标准是十分有效的,但大部分心理障碍可能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变化,还早不到脑病变和其他因素的原因。所以医学标准也有局限。

类别: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以来心精神物质障碍

3、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 心境障碍(情感心精神障碍)

5、癔症

6、应激相关障碍

7、 神经症

8、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9、 人格障碍

10、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11、 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育障碍

12、 童年和少年多动障碍

13、 品行障碍

14、情绪障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如果你需要的是郭念锋先生提出的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的话。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8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所以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与客观世界相一致。

比如出现幻听、幻视(知觉障碍);思维奔逸、被迫害妄想(思维障碍)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活动及行为表现与客观世界不一致,并且患者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的知觉、情感、意志力是一个完成的心理过程,在反映客观事实的时候,知、情、意应该具体统一的协调性的。

比如遇见开心的事,该患者却是悲伤的体验,即说明失去内在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一旦形成,稳定性极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此意。

如果某人在没有明显的外界严重刺激的情况下,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出现突然变化,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

比如一直比较沉闷的某个体,突然变得非常能够交际,能言善辩(思维奔逸),如果没有外界严重刺激的情况,极有可能存在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