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汉楚之争中刘邦可以战胜项羽大神们帮帮忙

如题所述

两千二百年前的楚汉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开创了第一个封建地主式的封建王朝,而且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大家都知道,最终的胜利者的屡战屡败的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首先是在战略上:建立了一块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兵源和粮食的根据地--川蜀及关中。萧何是其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一谋臣。而项羽内部管理却相当混乱,也没有一位重要的谋臣能够为他稳定后方。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刘邦不仅通过了“王朝天命论”向世人证实自己是天命所归,更重要的是他在他的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得到人民支持的措施(最明显的是“约法三章”),从而深得民心,树立了很高的民望;同时,随着与项羽战事的开展,通过外交及必要的“政治阴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瓦解或离间敌人的内部团结,致使项羽失去了他最重要的谋臣范增。陈平与随何是实行这一措施的代表人物。而项羽阵营没有培养相应出色的外交人才。 再则,在性格上,项羽的感情色彩太浓了,这就使他不能对事情进行客观、理智的判断。政治团体中的人们,是为了政治的目标、利益的驱使才走到一起来的,而不是为了感情的目标。在他们之间,大家追求的不是友情,而是利益与事业!当利益一致的时侯,他们就是一个稳定的团体,向着大家共同的目标奋进;利益不一致的时侯,他们就立即各奔东西,没有谁会感到遗憾。项羽一切从感情出发,也就不能照顾到他的政治集团中各个方面的利益,为利益出现在他身边的人才也就慢慢的走散了,只留下他自己在他并不熟悉的政治舞台上与命运拼搏。 还有,在对机会的把握上,项羽表现的相当弱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但要看他的出身和抱负,还要看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他把握机会的能力。当刘邦巧占咸阳后,项羽听信他的叔叔项伯的话,错过了攻打刘邦的机会;紧接着又错过了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机会。当刘邦借着上厕所的机会逃跑后,项羽仍然无动于衷,错失了最后灭掉刘邦的机会。这个时侯,项羽的失败已经注定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他最重要的一条:用人,也就是说组织管理。钱穆老先生在《国史新论》里有精辟评论:汉高祖临阵远不敌楚王项羽,但他能用萧何、张良、韩信。一任总参谋,一任前敌大统帅,一任后勤。近代西方,始知军事上当有此三大任务之分类,但汉高祖用人早已深谙其道。他们的精诚合作,既是刘邦消灭项羽的基础和后盾,又为开创王朝,接管政权做好了准备。 在激励机制方面,刘邦对看准了的人才,不管是要权(如韩信)还是要钱(如陈平),他都会不计成本地投入。相反,项羽对人才,却不能提供相应的报酬,即使下属立下了大功,该封官授印的时侯,他也把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舍不得给他们。所以史学家称他只有“妇人之仁”。像刘邦的这些超级人才如张良、韩信、陈平其实原来都是项羽手下转投过去的。 兵圣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一个不能给下属带来发展空间和实际利益的人,怎么斗得过一个勇于给下属利益与空间的人呢? 总之:项羽无论在战略上、政治谋略上、组织管理上、用人机制上、机会把握上都表现出了致命的缺点,他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 “舍得金弹子,打中巧鸳鸯”,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当一个团队中的一员费尽心机地作完一件事情后,他是很希望得到上司的肯定的,无论这个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作者。谁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半天,却得不到上司的一点肯定,如果老是得不到上司的肯定,那他的工作积极性肯定就要受到打击。这是我们管理者时刻应该注意的问题,许多企业主或管理者在下属面前往往自以为是,又不懂得给下属必要的鼓励,员工作了事却心存不满。 如果我们能随时给员工以必要的鼓励,那就能起到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效果。这样对员工充分信任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激发出了数倍于以前的积极性---管理者把如何让团队有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责任;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这就是“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20
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